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利用Minolta CM-2002光谱光度计对南黄海陆架136个短柱样品20~25cm段的沉积物进行了颜色反射率数据测量,通过化学元素、粒度、磁化率等来确定影响沉积物颜色反射率变化的成分和因素,介绍了反射率光谱的一阶导数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陆架沉积物颜色反射率受控于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有机质以及粘土矿物和钙质生物碎屑含量。主因子F1指示氧化环境,并与陆源物质相关,F2指示弱氧化环境,F3指示弱还原环境,主因子的波长范围分别是405~445 nm和495~595 nm,605~695 nm,445~485 nm。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冲绳海槽放射虫属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学意义,对采自冲绳海槽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海域的34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群落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体看来,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放射虫丰度较高,群落组成以热带-亚热带暖水放射虫属种为主,其中优势种为Tetrapyle octacantha group、Spongodiscus resurgens和Euchitonia furcata。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放射虫属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除T.octacantha group以外,其余暖水指示种含量总体上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变化趋势。冲绳海槽北部陆架-陆坡区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温度和盐度变化较为剧烈,因此可能不利于大多数放射虫暖水指示种的发育,但T.octacantha group却因自身适宜生存的温度范围较大,进而得以在冲绳海槽北部陆坡区呈现出高值。较高的中层水温度可能是抑制亚北极中层水指示种Cycladophora davisiana在冲绳海槽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冲绳海槽的高海槛则限制了太平洋深层水种Carpocanistrum papillosum和Cornutella profunda的入侵。冲绳海槽放射虫的空间分布对区域海洋环境特征有着很好的响应,因此可以为古环境重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冲绳海槽有孔虫壳体的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钙质生物壳的微量元素组合和Sr,Nd同位素组成是识别海底混合源沉积物中生物源物质相对贡献的重要参数.冲绳海槽有孔虫壳体强烈富集Sr,P,Mn和Ba,富集Li,U,Th,Sc,Co,Pb,Zn,Cr,Rb,Y,Sb和轻稀土元素,弱富集V,Ga,Zr,Nb,Cd和中稀土元素,相对贫Ge,Mo,In,Sn,Cs,Hf,Ta,W,Tl,Bi和重稀土元素,海水中微量元素的背景含量和生物活动对微量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是有孔虫壳体中微量元素发生富集和贫化的主要机制,冲绳海槽有孔虫壳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海水和太平洋有孔虫的有明显差异,表现出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并具有微弱的负Ce异常.有孔虫壳体的Sr,Nd同位素比值也与大洋海水不同,分别为0.709769和0.512162,前者略高于大洋海水,后者略低于大洋海水,表明冲绳海槽海水明显受大陆河水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的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大洋一号”调查船在中太平洋采集的N1-15和N5E-06 2个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与分析.这2个结壳从结构上分为3层: 致密型上层、疏松型中层和致密型下层.在研究中对各结构层和各层中有颜色或细微结构变化的层位都进行了详细的取样和分析.在识别了12个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事件的基础上, 确定了2个结壳致密型上层结壳都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 它们的疏松型中层结壳为上新世到中更新世的沉积.对N5E-06富钴结壳来说, 其致密型下层结壳下部形成于中晚古新世到早渐新世的59.7~ 32.8 Ma期间.N1-15富钴结壳致密型下层的形成时代目前暂时定为中新世.研究注意到在2个结壳中都没有发现可信的晚渐新世到中新世的化石记录, 在个别层位之间存在着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6.
前言 本文涉及的内容,是对中太平洋北部15个表层样品及一个柱状样品放射虫分析结果(见图1)。图1调查区位置图 在海洋的不同深度里,孕育着不同的生物群,适应大洋微体生物放射虫生存的最佳条件是表层O一200米的水体内,但由于大洋中温度、盐度、水深、表层环流、营养物质等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加之放射虫各属种自身适应能力的不同,致使它在海洋的不同区域又各具特色。对于死亡后沉入海底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壳体来说,环境条件对于它的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反映出环境的更变,以及这种更变所造成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中太平洋北部沉积物中放…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超微化石等海洋微体生物壳体是海洋地质研究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部分。南黄海是我国开展微体古生物研究较早、研究基础较好的海区。本文旨在回顾过去,立足现代,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8.
9.
对琉球群岛东部海区1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组合在溶跃面以上表现为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ata glutinata组合,溶跃面以下为Globorotalia inflata-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dex.)组合,局部受黑潮影响区域黑潮标志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相对丰富,为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obliquiloculata组合;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及组合分布特征对于碳酸盐溶跃面深度及碳酸盐补偿深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另外,碳酸盐保存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域现代碳酸盐溶跃面深度约为3 100 m,碳酸盐补偿深度约为4 300 m。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