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富铁矿成矿特征及主攻类型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富铁矿资源是我国紧缺战略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钢铁生产需求.近年来新疆富铁矿找矿重大突破表明,富铁矿是新疆优势资源,是我国寻找富铁矿重点远景区.从新疆实际地质条件和成矿特征出发,初步形成植根于新疆实际的“新疆富铁矿成矿新理论及主攻类型的成矿模式”,并分别构建了“上叠裂谷火山岩型富铁矿成矿模式”、“沉积变质-热液加富型铁矿床成矿模式”和“海相沉积-加富型菱铁矿矿床成矿模式”.这些成矿新认识和新成矿模式在本区铁矿评价中广泛应用,取得很好效果,丰富了铁矿成矿理论,拓展了新疆铁矿找矿领域. 相似文献
2.
天宇和白石泉铜镍矿区含矿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是东疆铜镍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宇矿区杂岩体以角闪辉长岩、角闪单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二辉辉石岩为主;白石泉矿区杂岩体则以辉石闪长岩、角闪辉长岩、橄榄辉石岩、辉石辉长岩、辉石橄榄岩、橄长岩为主;天宇矿区含矿超基性岩中SiO2,Al2O3,CaO,K2O,Na2O的质量分数比白石泉岩体低,Fe2O3,MgO相对较高;两个杂岩体的主要造岩矿物均以橄榄石、辉石、斜长石为主;铜镍矿石的矿物组成都较简单,金属矿物种类基本一致;两个杂岩体基性-超基性岩的成分接近原始岩浆,均来自于地幔,均属含铜镍中等的镁铁质岩石。 相似文献
3.
新疆双峰山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特征与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峰山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北部西伯利亚板块陆缘晚古生代岛弧南部边缘,靠近克拉麦里板块缝合带.该矿区早石炭世浅海相玄武一安山质熔浆喷溢转为陆相流纹质熔浆喷发初期,火山热泉沿NW-NWW向线形管道(F2)形成以低Au品位硅质岩为中心的蚀变矿物晕(带);火山间隙性隐爆,潜火山热液于硅质岩裂隙间发育微细石英(冰长石)网脉,构成矿体.这两个成矿阶段同源同位的蚀变矿物晕(带)套叠,显示双峰山矿床蚀变分带与成矿模式,从上至下为隐爆硅质角砾岩化带、低Au品位硅质岩化带、石英(冰长石)网脉带(矿体)、黄铁矿蒙脱石化带和青磐岩化带.铅、硫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等研究表明,该矿床成矿流体与晚古生代岛弧早石炭世流纹质熔浆的陆相喷发相联系:火山热泉循环形成蚀变晕阶段加入大气降水,潜火山热液成矿阶段发育的低温微细石英网脉含冰长石和绢云母,它是一处晚古生代火山地区冰长石-绢云母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及其毗邻地区的国外地震台站提供的地震P波到时数据,重建了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图像.主要结果是:1.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的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出现在不同构造单元之间,也出现在各构造单元之内.2.一般来说,研究区域内盆地是上地幔的隆起区,褶皱系是上地幔的坳陷区.3.岩石层厚度和软流层的深度与全球的平均结果有较大不同.4.海洋岩石层或大陆岩石层板块在兴都库什和克什米尔与中国交界地区的消减明显存在.5.地壳上地幔物质运动比较剧烈,有部分熔融物质上涌到地壳中部或更浅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惩罚最大F检验(The Penized Maximal F Test,PMFT),对新疆地区105个国家级气象站点建站至2014年逐年平均风速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并通过订正得出新疆地区年平均风速均一化数据集合;通过对订正后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评估,讨论数据非均一性对新疆风速的影响,研究结论得出:(1)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出所有待检站点均出现非均一间断点,共计151个;(2)元数据中记录的人为影响因素,超过1/3对年平均风速序列产生了非均一影响,其中仪器换型对年平均风速序列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变化;(3)仪器换型和站址迁移对年平均风速的非均一影响与台站风力大小成正比,其它人为因素对年平均风速的影响与台站风力大小成反比;(4)订正后,数据时间序列的均一性得到改善,数据序列明显的趋势拐点趋于缓和,下降趋势普遍增强,数据可用性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6.
2013年5月26~28日和6月15~18日南疆连续出现了2场罕见的暴雨过程,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探测资料、NCEP/NCAR每日4时次 1°×1°再分析资料和欧洲ECWMF 0.25°×0.25°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比分析了这2场暴雨的落区和强度差异的成因。2场暴雨均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产生,较强暴雨的高空环流经向度更大、中亚低槽与北支槽打通并南伸更南,低层700hPa以下水汽输送较中高层更为重要,日常预报更应注重低层的水汽输入。对比暴雨强度,低层水汽输送越强(更多水汽路径、更多边界的水汽输入、更强水汽通量和水汽输入量)、低层水汽输送时间越长、低层切变线持续时间长且伸展至中高层,暴雨强度均可能更强。中尺度切变线和涌线在暴雨落区预报中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E0值对潜水蒸发计算精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前常用潜水蒸发经验公式中,都包含了埋深为零时的潜水蒸发强度,并认为可用水面蒸发强度代替。但对不同土质,由于土壤含水孔隙大小及与大气直接交换的空间不同,必然造成不同土壤质地埋深为零时的蒸发量差异。选用阿维里扬诺夫公式、清华公式和叶氏公式,利用新疆渭干河灌区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实测潜水蒸发数据、就E0分别为水面蒸发强度和埋深为零时潜水蒸发强度两种情况进行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细砂和砾石外,若用水面蒸发强度代替埋深为零时的潜水蒸发强度,计算结果会产生一定误差,应选用埋深为零时的潜水蒸发强度进行计算。提出了清华公式中参数η新的求解方法,建立了η与地下水埋深的指数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对潜水蒸发经验公式求解不同土质潜水蒸发量时E0的选用及清华公式中参数η的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疆三地州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调研,定量分析了搬迁前后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生计资本变化情况,分析认为搬迁安置点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移民搬迁后依托产业园区、设施农业、新开发土地、特色资源等发展优势产业,结合案例总结了6种产业发展模式,每种产业模式都有特色产业及发展条件。移民就业渠道少、土地流转比例低及适应新产业难成为制约后续产业的发展主要因素,为促进后续产业的发展,根据安置地情况,为移民提供更多就业渠道,提高搬迁移民的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2014年春秋两季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10 a新疆北部4个站点的雨雪天气;利用同时期的高空资料,选取了500 hPa和850 hPa高度差(H_(500-850))、700 hPa和850 hPa高度差(H_(700-850))、850 h Pa和925 hPa高度差(H_(850-925))、700 hPa和925 hPa高度差(H_(700-925))、500 hPa温度(T500)、700 hPa温度(T700)、850 hPa温度(T850)、925 hPa温度(T925)共8个指标参与统计,得出4个站点的主要影响因子及降水相态判别指标;并利用判别指标对2015年3—4月、10—11月伊宁及乌鲁木齐站点出现的降水相态进行检验。研究表明:(1)伊宁T925、T850分别为2.5℃、-2.5℃时;塔城站点T925、T850分别为1.8℃、-1.5℃时可作为雨雪分界指标;伊宁、塔城两站T700对降水相态的指示意义不大;阿勒泰T850、T700、T500分别为-2℃、-8.5℃、-25.3℃时;乌鲁木齐T850、T700分别为-1.75℃、-9.3℃时,可作为雨雪分界,T500对乌鲁木齐降水相态的指示意义不大。(2)伊宁H_(700-925)、H_(850-925)分别为2220 m、680 m时;塔城H_(700-925)、H_(850-925)分别为2 207.5 m、675 m时;阿勒泰H_(700-850)、H_(500-850)分别为1522 m、4 052.5 m时;乌鲁木齐H_(700-850)、H_(500-850)分别为1520 m、4 067.5 m时,可作为雨雪的简单分界。(3)通过检验,总结出的雨雪判别指标可为新疆北部降水相态客观预报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FNL1°×1°6 h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资料,对比分析了2010年1月4-8日(简称“过程Ⅰ”)和12月2-6日(简称“过程Ⅱ”)北疆2次罕见暖区暴雪过程机理。结果表明,暴雪区上空θse锋区陡立和条件对称不稳定及垂直环流圈是形成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动力机制,水汽在西边界为整层输入,对流层低层为水汽强辐合区,暴雪区均具有暖湿结构。不同点:(1)过程Ⅰ的影响系统为低涡型,过程Ⅱ则为短波槽型;过程Ⅰ暴雪持续时间长,过程Ⅱ持续时间短;两个过程的高低空配置不同。(2)大西洋水汽在向东输送过程中,过程Ⅰ有波斯湾及阿拉伯海水汽的补充。(3)条件对称不稳定区形成的时间及中心有所差异,过程Ⅰ形成于暴雪前6 h,中心位于750 hPa,过程Ⅱ形成于暴雪前12 h,中心位于800 hPa及边界层;过程Ⅱθse锋区陡立结构比过程Ⅰ维持的时间长、强度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