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1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33篇 |
地质学 | 272篇 |
海洋学 | 4篇 |
综合类 | 8篇 |
自然地理 | 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Özden Özdemir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00,141(2):351-356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coercive force H c was studied on well-characterized and stoichiometric millimetre-sized single crystals of magnetite at a series of 16 temperatures from 300 to 10 K using a SQUID magnetometer. H c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cooling to the isotropic temperature, T i = 130 K, where the first magnetocrystalline anisotropy constant K 1 becomes zero. H c exhibits a sharp increase at the Verwey transition, T v = 120 K, where the structure changes from cubic to monoclinic. In crossing the Verwey transition, H c increases by more than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from 20 μT to 2.4 mT, and the shape of the hysteresis loops becomes wasp-waisted.
Observed coercivity between 300 K and 170 K varies with temperature as λs / M s , where λ s is the magnetostriction constant and M s is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coercivity in MD magnetite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internal stress associated with dislocations or other crystal defects. It seems likely that the stable single-domain-like magnetic memory observed in large MD magnetite crystals is due to magnetoelastically pinned domain walls. The discontinuous change in H c at the Verwey transition is controlled by abrupt changes in magnetocrystalline and magnetostriction constants due to crystal deformation from cubic to monoclinic structure. 相似文献
Observed coercivity between 300 K and 170 K varies with temperature as λ
2.
胶东西北部是我国最主要的金矿集中区,金矿的同源岩为滦家河花岗岩,属中深侵入体。根据它富含磁铁矿及副矿物组合,高铁低镁的黑云母,岩石化学成分,锶、氧、硫同位素组成,认为属磁铁矿花岗岩,相当于Ⅰ型花岗岩。用K、Rb、Sr、岩石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判别,确认其为壳源(相当于胶东群变质岩的成分)重熔型。我国脉状金矿的容矿围岩时代老,成矿时代新,空间受构造—岩浆带制约,成矿过程脉岩活动频繁,对其原因,本文提出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3.
4.
5.
6.
帕莱通铁矿床是老挝万象—呵叻中新生代盆地中最大规模的铁矿床,分为东、西2个矿段,西矿段为豆状、块状富磁铁矿矿体,东部则主要发育角砾状贫赤铁矿矿体。其中,西矿段主要产于新生代富铁质玄武岩中。文章对西矿段中豆状、块状磁铁矿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显微结构分析,发现块状磁铁矿具有细粒他形结构特征,豆状磁铁矿具有球粒同心圆状结构特征。对较为新鲜的磁铁矿进行电子探针(EPMA)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显示:帕莱通铁矿床磁铁矿TiO2-Al2O3-MgO三角图落入岩浆岩区域;微量元素富集V、Ti、Cr、Co、Ni及Ga等元素,亏损Sr、Ba及Mg等不相容元素;w(Co)和w(Ni)较高,且较高的Ni/Co比值可以反映成因与深源物质;w(Ti)较高且Ni/Cr比值≤1,在Ti-Ni/Cr图中落入了热液型磁铁矿的范围;Ga-Sn图解表明磁铁矿属于斑岩型热液成因;(Ca+Al+Mn)-(Ti+V)或Ni/(Cr+Mn)-(Ti+V)成因判别图显示该矿床兼具Kiruna型和斑岩型矿床的特征;w(V)表明磁铁矿在较低氧化环境中形成;(Al+Mn)-(Ti+V)形成温度判别图表明磁铁矿形成温度处于300~500℃范围内。文章认为帕莱通铁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源于岩浆演化作用形成的富铁流体,后期由于岩浆热液流体的交代作用,使得磁铁矿具有了热液成因的特征。岩浆型矿床类型在老挝及邻区分布较为广泛,研究帕莱通铁矿的成因,对于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同类型矿床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雅满苏铁矿床位于东天山中段,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雅满苏组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中,受近EW向断裂及环形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近矿围岩蚀变强烈,形成石榴石矽卡岩及复杂矽卡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石榴石为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其化学组成可表示为And45.68~100Gro0.67~57.95(A1m+Sps)11~29.03,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中石榴石端员组分相似。在磁铁矿Ca+Al+Mn-Ti+V图解中,大部分样品落入矽卡岩型铁矿区;TiO2-Al2O3-MgO图解中,大多数的样品落入沉积变质接触交代磁铁矿趋势区,部分早期磁铁矿落在岩浆趋势区内。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学研究,认为大多数样品经过了一个热液交代作用过程,表明雅满苏铁矿的形成与岩浆热液交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