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59篇 |
免费 | 1604篇 |
国内免费 | 50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36篇 |
大气科学 | 71篇 |
地球物理 | 429篇 |
地质学 | 3630篇 |
海洋学 | 27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325篇 |
自然地理 | 2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165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87篇 |
2020年 | 192篇 |
2019年 | 191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176篇 |
2015年 | 199篇 |
2014年 | 305篇 |
2013年 | 217篇 |
2012年 | 267篇 |
2011年 | 297篇 |
2010年 | 257篇 |
2009年 | 264篇 |
2008年 | 243篇 |
2007年 | 243篇 |
2006年 | 280篇 |
2005年 | 200篇 |
2004年 | 143篇 |
2003年 | 140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121篇 |
1999年 | 102篇 |
1998年 | 93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弓长岭铁矿地质条件复杂,使矿山生产长期受到制约。运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该矿区的TFe,FeO品位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品位分布的结构模型,对今后矿山开发和生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及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是1949年来水利行业最大的非工程措施项目,是规模最大的全国性防灾减灾基础信息普查工程,历时4年,涉及全国30个省305个市2138个防治县(区),国土面积755万km2,人口近9亿。运用普查、详查、外业测量、分析计算等多种手段,掌握了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范围、人员分布、下垫面条件、社会经济、历史山洪灾害等基本情况,科学分析了山丘区小流域的暴雨洪水特性,评价了现状防洪能力,计算了预警指标,划定了危险区,为山洪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决策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撑。本文系统介绍了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的核心要点,综述了调查评价成果,归纳了调查评价成果要素类型,揭示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人口、历史山洪灾害事件与预警能力的空间分布一致性,即山洪灾害各要素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带、川滇交界地区、黄土高原区、东部沿海地区及华北等地区,最后初步探讨了该成果的应用前景。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将为中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及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玲珑花岗岩岩基东侧的招平断裂带是胶西北矿集区的主要控矿构造之一。布设于招平断裂带中段大尹格庄矿区的地震剖面,揭示了招平断裂带中段深部的结构构造特征,地震剖面显示,玲珑岩基内部有多个类似"拱弧构造"的岩浆侵入形成的弧形界面,由此推测存在2~3期的岩浆活动。剖面显示了3期构造组合样式,第1期为以招平断裂带和宋家河断裂为组合倾向SE的铲式断裂,底部似汇入统一的构造滑脱带;第2期为倾向NW的错断了招平断裂带的反倾伸展断裂;第3期为NE向延伸以花状构造为特征的走滑断裂。前两期反映构造发育处于伸展环境,第3期显示为左行走滑。招平断裂带深部延伸存在分支复合现象,形成由2个主裂面夹持的透镜状岩片。地震反射剖面数据的获得对深刻理解该区域中生代岩浆构造演化过程和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7.
通过采用地面物探、钻探和井下巷探、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对鲁村井田深部进行了补充勘探,并对井田以往地质资料进行了重新对比分析,发现该井田-400~-1 300 m的埋深范围内不但存在以往认为已被剥蚀缺失的太原组上部地层,还保存了较完整的山西组,尤其是在该段地层中新发现了5个局部可采煤层,为井田增加了资源储量、延长了服务年限。填补了沂源煤田太原组上部和山西组含煤地层资料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域煤矿事故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事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科学把握煤矿事故发生的宏观规律及区域煤矿安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本文尝试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开展区域煤矿事故的研究,基于空间自相关性、时空演化规律方法研究了2006-2015年中国省域煤矿事故的时空分异特点,并分析了省域煤矿安全的影响因素及相对风险度。主要结论:①中国各省区之间煤矿事故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但随着各省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改善情况的不同,其自相关性在不断下降;②以空间重心转移曲线分析中国煤矿事故发生的时空演化规律,10年间煤矿事故空间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③重特大事故频发的省区由于监管措施的有力执行往往具有较低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平均煤矿生产能力低的省区具有较高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④建立基于解释变量的贝叶斯空间模型,以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指标评估中国各省区煤矿事故相对风险度,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相对危险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且各省区差异较大,相对危险度较高的省区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包括湖北、福建等,危险度较低的省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等。 相似文献
9.
以多期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了广东省大宝山多金属矿、云浮硫铁矿、石菉铜矿3个典型矿区生态复绿的位置、面积、变化趋势,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查明了矿区生态复绿现状,结果表明:大宝山多金属矿共有3个生态复绿区,生态复绿面积总计约10.08万m~2;云浮硫铁矿生态复绿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采场,面积总计约65.21万m~2;石菉铜矿总计有生态复绿区25.4万m~2,其中已复绿区15.4万m~2,正在复绿区10.0万m~2,还有大片区域急需复绿。最后总结了3个矿区生态复绿措施和效果,并提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该文采用的技术方法能够为其他矿区特别是大范围矿区生态复绿的快速提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