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1篇 |
免费 | 423篇 |
国内免费 | 3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篇 |
大气科学 | 455篇 |
地球物理 | 90篇 |
地质学 | 806篇 |
海洋学 | 254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85篇 |
自然地理 | 2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91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108篇 |
2008年 | 79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49年 | 5篇 |
1948年 | 4篇 |
1946年 | 4篇 |
1945年 | 2篇 |
1943年 | 2篇 |
1942年 | 4篇 |
1941年 | 2篇 |
1935年 | 1篇 |
192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三十二年八月末,作者随李四光教授赴广西西湾煤矿时,曾便道同南延宗先生由钟山牛庙西北至糙米坪复勘该地铀矿之产状,所经一带山岭,普通称为花山者,全为花岗石组成,因即以花山花岗岩名之。 相似文献
3.
滇、川、黔成矿区的铅锌矿源层(岩)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矿源层(岩)及其成矿作用,具多矿源层(岩)、多容矿层和多遮挡层共存的特点。矿源层(岩)改造成矿分海西晚期改造生成贫铅锌矿床和燕山期改造生成铅锌富矿床两个旋回,改造成矿的3个主因是:多条继承、发展了基底构造的深一道断层系统,峨眉山玄武岩浆上涌产生的高热能、喷气、矿质和广泛、多中心循环的热卤水,铅锌矿床为沉积─改造─后成成矿。 相似文献
4.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tens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Projected changes under global warming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8个CMIP5模式的日资料,预估了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球增温达1.5℃和2.0℃时西北太平洋夏季30~60天和10~20天季节内振荡(ISO)强度的变化情况.大多数模式都认为,无论增温水平或情景如何,预估结果均显示从中南半岛南部到菲律宾以东的带状区域内ISO强度增加,并且关键气象要素背景的变化会对... 相似文献
5.
《青海气象》2017,(3)
基于EOF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以西北地区东部81个测站1961-2010年夏季降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与前期和同期北半球500hPa、同期EL-Nino及74项环流特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夏季降水的前三种主模态分别为东西差异型、南北异常型、河西走廊区域差异型,它们分别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9.78%、13.14%和7.78%。(2)夏季降水第一主模态与前期冬季1月北太平洋涛动(NPO)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强弱变化可作为后期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一个前期信号,其第一主模态与夏季东南象限(152.5°E-157.5°E,72.5°N)极涡的深浅显著负相关,同时欧洲东部-新疆北部大片负相关区与太平洋区显著正相关中心的分布特征与有利于造成夏季降水偏多的"西负东正"高度场相一致。(3)青藏高原东侧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对EL NINO的响应程度要高出其它区域。(4)西太平洋副高(以下简称: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夏季降水偏多,西太平洋西伸脊点偏西,夏季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6.
7.
西北印度洋中脊玄武岩源区地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全球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库(Pet DB)中有关卡尔斯伯格洋脊(CR)、北中印度洋脊(NCIR)及南中印度洋脊(SCIR)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组成数据,分析了玄武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沿脊轴的变化,旨在探讨玄武岩源区地幔的(不)均一性及岩浆作用过程的差异。初步研究结果表明:CR、NCIR及SCIR玄武岩组成相近,仅在个别脊段表现有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异,玄武岩整体与N-MORB组成特征相近,与先前通常认为的典型印度洋中脊玄武岩不同。玄武质岩浆主要源自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地幔的熔融,岩浆源区主要由两个地幔端元构成,即以亏损型地幔(DMM)为主(69%),其次为富集型地幔(EMⅡ,27%)。富集组分可能源自古老陆壳物质的混染。自CR经NCIR到SCIR整个印度洋中脊西北分支玄武岩的Sr、Nd及Pb同位素组成表现出均一性,表明岩浆源区地幔组成相近。在SCIR 19°S附近脊段岩浆源区地幔存在有不均一性,有EMⅡ型地幔端元混入的迹象。在CR 3.5°N附近脊段,玄武岩明显富集K、Ba、La及U等微量元素,但由于缺少同位素数据,源区地幔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大比例尺的调查填图及密集采样和精细室内分析是CR深入研究的基础,同时加强Sr、Nd、Pb及Re、Os、Be等同位素分析测试,可提供揭示CR地幔不均一性的可靠依据,而厘清印度洋型地幔对CR的影响程度则有助于深入认识地幔不均一性的成因及地幔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南海西北海盆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新古生代的海底扩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南海西北海盆及其邻区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并对穿过西北海盆和中央海盆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确解释。结果发现,西北海盆的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和地壳厚度均呈NE走向展布,而中央海盆则表现为EW向特征,西北海盆中的新生代沉积比中央海盆多一套地层(T4-T8),说明西北海盆的年龄比中央海盆老,联系到南海西南海盆和西北海盆在区域构造,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形地貌特征等方面的相似,以及西南海盆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土地景观变化成因--以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Landscape change is a result of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physical, biologic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riving forces (Moody and Woodcock 1995; Apan et al., 2002). Landscape in arid and semi-arid China is extremely vulnerabl… 相似文献
10.
论桐梓上升——志留纪埃隆晚期黔中古陆北扩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渝川边区16个县、25个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剖面的岩石、生物地层、沉积构造、风化壳及其黏土矿物成分证实,在石牛栏组最上部沉积期间(埃隆晚期),上扬子海域南部海水曾一度退尽并遭受风化剥蚀,使黔中古陆范围明显扩大。埃隆晚期全球海平面处于上升期,而研究区却出现海平面下降、基底隆升并露出海面,笔者将这次地表升隆事件命名为桐梓上升。它的风化剥蚀过程是短暂的(可能不超过0.1Myr),但海底升隆过程漫长(可能超过2Myr)。扬子区在兰多维列世发生的上升事件(宜昌上升、桐梓上升和扬子上升)均受到华南大地构造活动的控制,这些活动深深地影响了扬子海域古地理变迁。相对而言,桐梓上升的范围最窄、规模最小、时限最短,在区域地层对比意义较大。志留纪可能在埃隆晚期之后,上扬子海域海水从黔东北向南,先到达黔中贵阳和黔东南凯里一带,后侵漫到黔东南三都和独山地区。分析表明,志留纪华南大地构造活动并非处于匀变状态下,而具有强弱不等的幕式活动阶段,反映了华南大地构造运动对上扬子海域影响的时间点与强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