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4篇 |
免费 | 990篇 |
国内免费 | 13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1篇 |
大气科学 | 1404篇 |
地球物理 | 975篇 |
地质学 | 2406篇 |
海洋学 | 53篇 |
综合类 | 246篇 |
自然地理 | 5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185篇 |
2022年 | 243篇 |
2021年 | 252篇 |
2020年 | 160篇 |
2019年 | 210篇 |
2018年 | 158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34篇 |
2015年 | 160篇 |
2014年 | 220篇 |
2013年 | 228篇 |
2012年 | 253篇 |
2011年 | 220篇 |
2010年 | 237篇 |
2009年 | 288篇 |
2008年 | 230篇 |
2007年 | 222篇 |
2006年 | 304篇 |
2005年 | 193篇 |
2004年 | 218篇 |
2003年 | 213篇 |
2002年 | 163篇 |
2001年 | 209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103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8篇 |
1965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4):66
本书采撷了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地理学、冰川学、地貌学等领域学术著作的精品,共29篇。论文大致反映了李先生关于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探讨、冰川地貌与沉积相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明、青藏运动、西部开发研究和其他重要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在视察河南地调院西藏那曲工作站时,称赞该院为“我国地质大调查队伍的一支劲旅、省级地质调查院的一面旗帜”,对该院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工作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Ⅰ): 植被和雪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 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 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 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不同域值条件下, 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 地温随植被覆盖度减小而逐渐增高, 但覆盖度减到0~20%时, 地温反而降低. 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腹部的高山区, 冷季降雪多, 很多地段为稳定积雪区, 雪盖厚, 持续时间长, 对浅层地温起保温作用;而高原腹部的高平原、河谷和盆地冷季降雪较少, 雪盖薄, 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保温作用微弱. 当雪盖厚度超过20 cm以后, 保温作用即开始增强;在暖季因积雪存在时间短, 雪盖薄, 短期内对浅层地温起冷却作用. 总之, 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 为渐变过程. 随时空尺度变化, 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 有些地段, 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 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 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 因此, 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 需要在监测植被和积雪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 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细菌群落特征及其与高山湖泊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流式细胞计数和构建环境样品16S rRNA基因的克隆文库,分析了纳木错湖水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并与阿尔卑斯高山湖泊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纳木错6月湖水细菌数为1.21×106个·mL-1,与其它高山湖泊相似.β -Proteobacteria类细菌是纳木错湖水细菌的主要类群,占总数的61%.纳木错湖水细菌与分离自其它水生环境的细菌相似,但具耐寒的特征.由于营养条件、地理状况等物理化学特征的不同,纳木错湖与阿尔卑斯高山湖泊(Jori XIII湖)细菌的种属完全不同,纳木错湖细菌以耐寒和嗜寒细菌为主,且多样性低.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退化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化是本区多年冻土变化的基本趋势,不同区段退化幅度有差异,影响退化的因素除了全球气候转暖外,还有局地气候和地下水迳流。在退化敏感的地带,工程建设,牧区生态平衡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中部湖泊沉积物中Zr/Rb值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由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复杂,湖泊沉积物中的粒级差别很大,单一的测量方法往往难以奏效。Rb、Zr是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稳定元素,但它们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别,Rb一般富集在细颗粒中,Zr则在粗颗粒中含量较高。研究发现,湖泊沉积物中Zr/Rb比值与粘土(<2μm)含量存在显著相关,Zr/Rb值反映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大小。Zr/Rb比值所揭示的青藏高原中部280万年来经历的3次大的环境演化过程与岩性变化、孢粉指标反映的环境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成因机理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现各河流现代河床以下普遍堆积厚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松散堆积物。河谷深厚覆盖层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工程坝址的选择,影响相关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给坝工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由于深厚覆盖层埋藏于现代河床之下,其形成年代一般先于一二级阶地,有悖于河流发育演化的常理,其成因一直令人费解。首次将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运动、地壳运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提出冰期、间冰期全球海平面大幅度升降,是导致河流深切成谷并形成深厚堆积的主要原因的新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层序地层学原理,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和河流侵蚀基准面大幅变化,并产生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的原因和过程。最后,进一步将沿河大型古滑坡的孕育和发生与河谷深切事件相联系,提出沿河大型古滑坡是在河谷深切期因前缘临空较好而形成的新观点,从而对沿河古滑坡前缘剪出口高程往往低于现代河床数十米的原因给出了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藏东八宿地区泛非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出露于藏东八宿县同卡地区,是藏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泛非期花岗岩.卡穷微陆块呈岩片状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卡穷岩群构成卡穷微陆块的主体,卡穷岩群是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黑云斜长变粒岩、退变榴辉岩等组成的构造地质体.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获得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507Ma±10Ma,为泛非事件的岩浆活动记录,进一步证实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以南是泛非期基底,为解决青藏高原南部的构造演化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10.
这是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刘东生院士在该会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第一次颁奖大会(1996年3月6日)上的演讲。本文指出了当前青藏高原研究的方向,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征得作者同意,以飨读者。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获奖者是:丁林、王保海、方小敏、刘晓东、刘燕华、张春光、高锐、姚檀栋、彭敏、廖俊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