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5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1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篇 |
大气科学 | 192篇 |
地球物理 | 190篇 |
地质学 | 664篇 |
海洋学 | 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91篇 |
自然地理 | 12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91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79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48年 | 4篇 |
1943年 | 2篇 |
193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7月9日青海共和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董积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主题词青海,震源机制,共和1995年7月9日23时56分,青海共和发生了MS5.3级地震。经国家地震局定位及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是全球陆上中纬度、高海拔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地,也是当前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依据近年来的煤炭地质勘查资料,对聚乎更矿区的构造轮廓、含煤地层、沉积相和聚煤作用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聚乎更矿区位于祁连坳褶带西段,受大通山北缘和托莱山南缘对冲断裂组的制约,构造线总体方向为北西一南东向,构造轮廓表现为南北2个向斜,其中北向斜的煤炭赋存条件优于南向斜。聚乎更矿区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木里组和江仓纽。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木里组上段,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木里组沉积期的辫状河淤浅之后发育的泥炭沼泽和湖泊、水下三角洲淤浅而发育的泥炭沼泽。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已经勘查发现了一批造山型金矿,它们是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作用的产物。通过柴北缘—东昆仑地区12处造山型金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该区造山型金矿中发育两种不同的成矿流体: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流体和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前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14~0.34(平均值0.24)、0.11~0.59(平均值0.34)和0.64~0.31(平均值0.42),温度变化为180~270℃,压力为180~560Mpa,是晚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主要沿加里东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底部-中地壳上部的塑性变形带大规模流动,并在本区形成了广泛的金矿化;后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0.12(平均值0.06)、0.18~0.25(平均值0.21)和0.79~0.69(平均值0.73),温度变化为280~449℃(主要在280~360℃),压力为80~230Mpa,主要与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其中不少矿床还受侵入岩浆作用的影响,其沿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大规模流动,导致了本区造山型金矿的最终定位。上述两期成矿流体的盐度相差不大,总体变化在1.4%~11.4%(NaCl)(大部分集中于2.7%~9.1%)。压力-深度换算结果显示,本区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表现出地壳强烈隆升过程,其最大隆升幅度达12km。这说明该区大规模的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发生在地壳隆升的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适动的具体要求和部署,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厅党委书记马顺清同志及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和安排了全厅系统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制订了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厅党委书记马顺清为组长、 相似文献
9.
10.
青海东昆仑造山型金(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青海东昆仑是我国重要的、极富潜力的金属成矿带,其中产出的金矿床不仅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而且与本区晚华力西-印支期造山过程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并在产出构造背景、矿体特征、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矿物组成和元素组合等方面与一般造山型金矿床极为相似,因此应属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矿床流体包裹体十分发育,包括富CO2、CO2-H2O和H2O-NaCl三种类型,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为一套中低温(120~380℃)、低盐度(0.35~9.54wt%NaCl)的H2O-CO2-NaCl-CH4±N2流体体系.氢、氧、碳同位素及水-岩交换反应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主要为变质水和地层建造水,成矿期以来以大气降水为主.流体不混溶、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以及水-岩交换作用是导致本区成矿流体中金、锑淀积成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