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78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台湾海峡东岸台湾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调查研究,并与西岸福建东北部的海岸阶地进行分析比较;着重阐述台湾西北部4个海岸区域阶地的特性(阶序、分布、高度、崖差、构成等)及其变动情况(阶地抬升、变窄、延伸等);通过推断形成年代、测算隆升速率等,探讨研究区域的海岸线变化与构造升降运动,结果发现: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福建沿海地区受蓬莱造山运动的影响极小,海岸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数次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福建沿海的隆升速率由北向南逐渐减少,总体上低于海峡东岸台湾岛的隆升率(平均2mm/a).该研究印证了:相对于台湾岛地区,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其海阶发育可能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黔中隆起之窥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鞠天吟 《贵州地质》1999,16(2):180-184
1 黔中隆起形成时间的不同认识11 最早认为黔中古陆形成于寒武纪末期,其主要依据是黔中地区奥陶系湄潭组页岩覆盖在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之上,且奥陶、志留系地层沿黔中隆起向北渐次分布(罗绳武等,1958)。后来在较多地方的娄山关群大套白云岩的上部发现下奥陶统桐梓...  相似文献   
3.
华山新生代隆升-剥蚀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合分析前人的热年代学数据发现华山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至少经历了三次快速隆升阶段,在120—57Ma间华山经历了缓慢隆升过程,约57Ma以来华山开始相对渭河地堑的快速隆升。其中,57—42Ma间、32—22Ma间和约8Ma以来均为相对快速隆升阶段,视隆升速度约为0.18~0.23mm/a;而42—32Ma问和22~8Ma间则为相对缓慢隆升过程,视隆升速度约为0.01mm/a。约57Ma以来华山的隆升—剥蚀量约为8.5km,平均隆升速度约为0.15mm/a;约32Ma以来的总隆升幅度约为4.5~5.1km,平均视隆升速度约为0.14~0.16mm/a。晚中生代以来华山的隆升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东秦岭的隆升过程,与区域地貌结构和周缘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表明东秦岭地区的三级等高峰顶面是120—57Ma、42—32Ma和22~8Ma间山脉缓慢隆升—剥蚀的结果,同时反映57—55Ma是渭河盆地开始快速裂陷和秦岭北麓正断层开始强烈活动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库木库里盆地新生代沉积建造、孢粉、阶地热年龄、沉积响应的调查研究,得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渐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一全新世形成的三套磨拉石建造代表青藏高原最强烈的三次隆升作用;自渐新世以来到上新世晚期高原隆升幅度达1500~2000m,更新世、全新世高原隆升了约2500m,46.4Ka.Bp至今高原隆升了约44m;青藏高原的隆升速率由渐新世开始有愈来愈强烈的趋势,预示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根据库木库里盆地沉积演化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早中渐新世早期隆升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稳定剥蚀夷平期、早中新世中晚期小幅隆升期、中中新世较稳定剥蚀夷平期、晚中新世振荡隆升期、上新世快速隆升期、更新世一全新世强烈隆升期共七个隆升阶段;并探讨了高原隆升引起的气候干燥、生物灭绝、荒漠化等多种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5.
造山带的隆升剥蚀过程研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与造山带毗邻的沉积盆地则真实地记录了造山带隆升剥蚀演化历史。因此,通过对沉积盆地中沉积物的研究可以反演山地隆升剥蚀历史。基于这种思路,介绍了两种定量恢复造山带隆升剥蚀的方法,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和质量平衡法。前者利用样品碎屑单颗粒的裂变径迹年龄的统计分析确定其源区,并量化源区的抬升剥露及热演化历史,但要求对样品的沉积时代有很好的年代学控制,沉积后样品没有遭受热重置。后者则假定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盆山耦合系统中物源区的地形变化总和与沉积区的碎屑沉积质量总和成正比,即隆升过程中产生侵蚀总量与毗邻盆地的沉积总量之间质量守恒,从而通过研究盆地中相应时间段的沉积总量、沉积速度来定量恢复古地形,反演造山带的演化,但盆山系统的界定以及地层定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恢复造山带隆升剥蚀过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国际环境钻探信息系统(D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背景位于亚洲内陆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其东邻黄土高原,西连荒漠和沙漠,处于东亚季风湿润区和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带上,对气候和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是研究我国西部环境变化、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环境效应及它们与全球联系的极佳场所。以中国科  相似文献   
7.
古高程可以重建高山地区(尤其是高原)的隆升历史,可以更好地约束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气孔玄武岩古高程计是通过熔岩流顶部和底部标准气孔体积比计算出古大气压,进而计算古高程的方法.该方法的研究对象是厚度为1~5m的且具有简单侵住历史的玄武质熔岩.高原隆升之前、期间和后期喷发的熔岩均可应用该方法.尽管该方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国内还没有任何报道.对其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与应用做了详细的综述,并探讨了该方法在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高原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背斜褶皱变形与低温热年代学年龄(磷灰石和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端元模型研究,约束低起伏度、低斜率地貌特征的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四川盆地南部沐川和桑木场背斜地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了相似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速率为~0.1 mm/a、现今地表剥蚀厚度1.0~2.0 km),反映出盆地克拉通基底对区域均一性快速抬升冷却过程的控制作用.川南沐川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值为~10—28.6 Ma, 样品年龄与古深度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揭示新生代~10—30 Ma以速率为0.12±0.02 mm/a的稳态隆升剥露过程.桑木场背斜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36—52 Ma,古深度空间上样品AFT年龄变化不明显(~50 Ma)、且具有相似的径迹长度(~12.0 μm).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表明桑木场地区经历三个阶段热演化过程:埋深增温阶段(~80 Ma以前)、缓慢抬升冷却阶段(80—20 Ma)和快速隆升剥露阶段(~20 Ma—现今),新生代隆升剥露速率大致分别为~0.025 mm/a和~0.1 mm/a.新生代青藏高原大规模地壳物质东向运动与四川盆地克拉通基底挤压,受板缘边界主断裂带差异性构造特征控制造就了青藏高原东缘不同的边界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隆升与扩展的最前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为弥补活动构造与热年代学方法时间尺度上难以链接的不足及提供青藏高原扩展隆升机制相关证据,利用河流水力侵蚀模型的方法模拟得出北祁连山河道陡峭指数与部分河流地质隆升历史。结果揭示出北祁连山河道陡峭指数与距断裂的距离存在显著关系,且具有从中间向东西两侧减小的特征,表现出北祁连山隆升速率大致也呈现自中向两侧减慢的特征;并通过分析处于北祁连山非沉积区白杨河、洪水坝河、丰乐河、马营河、大渚马河及洪水河这6条流域的地质隆升历史,发现在4 Ma左右,北祁连山隆升速率逐渐增加,且隆升速率大致在0.20~0.38 mm/a之间。直到0.6~1.0 Ma,隆升速率迅速加快,呈现陡增的趋势。因此,北祁连山的构造隆升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随时间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0·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