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60篇 |
免费 | 2821篇 |
国内免费 | 29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252篇 |
地质学 | 8603篇 |
海洋学 | 133篇 |
天文学 | 21篇 |
综合类 | 163篇 |
自然地理 | 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35篇 |
2023年 | 339篇 |
2022年 | 391篇 |
2021年 | 441篇 |
2020年 | 473篇 |
2019年 | 483篇 |
2018年 | 460篇 |
2017年 | 428篇 |
2016年 | 455篇 |
2015年 | 491篇 |
2014年 | 578篇 |
2013年 | 455篇 |
2012年 | 552篇 |
2011年 | 401篇 |
2010年 | 343篇 |
2009年 | 282篇 |
2008年 | 224篇 |
2007年 | 256篇 |
2006年 | 240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61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90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5篇 |
197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
用离子探针确定的U-P_b年龄揭示了,古老片麻杂岩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单个样品中,多期铬石的生长和重结晶。3644±4Ma的最老时期,产生了占优势的锆石类型,该锆石具有特征的褐色,呈块状结构,这可能为原始岩中沉淀的未蚀变铬石。与早期Pb损耗伴随的重结晶作用发生在350±6Ma和343±8Ma的最老颗粒中。全部新颗粒也在这些时间内生长。我们把3644Ma后发育的锆石解释为是由于插入的变形和变质事件的结果,这些事件使英云闪长岩侵入体变成了叶理化条带状的片麻岩。此外,许多颗粒明显地被两层不同颜色和结构,年龄2986±20Ma和2867±30Ma的更新锆石所附生。具2986Ma年龄的自形的、细带状的完整颗粒也是存在的,明显和附近的Lochiel花岗岩伴生的非常细的长英脉有关。3644±4Ma的年龄,和别处报道的Qnverwacht群的近地表火成岩准确锆石U-P_b资料结合,证明至少部分片麻岩杂岩,要比巴伯顿绿岩带老。 相似文献
3.
长城系底界一条十分重要的地质界限,研究其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自高振(?)1934年开始研究,到1939李四光称为标准剖面以来,国内外许多地质学家对其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该剖面已被确定为“中国北方中、上元古界地层的层型剖面”,因此对该剖面进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对确定我国北方长城系底界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意 相似文献
4.
钾长石是一种主要造岩矿物,自然成为进行K-Ar年龄测定的对象,但实验结果裘明其年龄值却比与其共生的黑云母年轻得多,据认为这是由于钾长石中的Ar容易逸失造成的。因此,要对钾长石中Ar的逸失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整理和介绍了有关钾长石K-Ar年龄研究的情报资料,特别是了钾长石对地热史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6.
变质作用P-T-t轨迹是当前变质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且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时间对变质作用的控制,本文将地质体演化的时间规律研究划分为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的确定,并较为系统地讨论了各种测年方法的原理及使用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对其研究意义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较低级变质泥质岩石中利用全岩的K—Ar和~(40)Ar/~(39)Ar分析方法来测定劈理形成年龄时,由于矿物样品的特殊性和碎屑颗粒间潜伏氩的存在,使测定工作变得复杂。复杂的矿物影响可通过仔细分辨K/Ca和~(40)Ar/~(39)Ar的年龄光谱加以解决。然而,碎屑的影响可能继续存在,甚至在具有渗透性裂开的变质泥质样品中(全岩和白云母,粒级均在0.4~0.63μm之间)也不例外,直到浅变质带(或浅带)的边缘这种影响才被消除。伴有浅变质裂开的凝灰岩夹层其~(40)Ar/~(39)Ar和K—Ar法测定的全岩劈理年龄与地层古生物学测定的劈理年龄相一致,这说明K—Ar和~(40)Ar/~(39)Ar法不受碎屑的影响。在粒级上与上述浅变质凝灰岩相区别,富含白云母的另一种凝灰岩具有下面特征,颗粒间界限明显,K—Ar和~(40)Ar/~(39)Ar全气体年龄与上述凝灰岩一致,不随颗粒的大小发生变化。近带高变质凝灰岩由边界不清的白云母颗粒组成,它们连续记录了~(40)Ar/~(39)Ar全气体年龄,其中~(40)Ar/~(39)Ar值比K—Ar值高10%~15%(全岩粗碎屑颗粒),这一差异是由于在辐射中受反冲气体~(39)Ar的影响,并表明颗粒的边界形态(有效表面积/体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39)Ar的反冲。 相似文献
8.
9.
Nd同位素模式年龄填图是建立在Sm-Nd同位素系统和合理的Nd同位素演化模式基础上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不同地壳单元的鉴别,不同构造地体的确定以及通过对年青花岗岩侵入体的研究推断基底地壳年龄结构等。因此,在当今国际造山带的研究中,该方法是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华南由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在新元古代拼合而成,其拼合时间与演化模式一直广受争议。江南造山带是其重要的拼合带,带内保留一系列新元古代沉积作用-岩浆活动记录,是研究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贴碰撞时间与演化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针对江南造山带东段陈蔡地区花岗闪长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代表性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838±5Ma和836±4Ma,为花岗闪长岩的原岩结晶年龄。样品K_2O含量为1.30%~2.57%,铝饱和指数(A/CNK)为1.01~1.54,为钙碱性过铝质花岗闪长岩。样品高Si O_2(63.38%~68.97%)、Al_2O_3(15.30%~16.70%)、Na_2O(3.89%~6.24%)、Sr(306×10~(-6)~628×10~(-6))、Sr/Y(26~80)和低Mg O含量(0.64%~1.99%)、K_2O/Na_2O(0.17~0.64)、低Y含量(3.38×10~(-6)~16.10×10~(-6))和Yb含量(0.42×10~(-6)~1.67×10~(-6)),δEu异常不明显,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低~(87)Sr/~(86)Sr初始值(0.7015~0.7022)和高ε_(Nd)(t)值(+4.10~+6.13),具有与高硅埃达克岩相似的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陈蔡花岗闪长岩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的古洋壳向双溪坞陆弧地体俯冲的过程中,俯冲板片熔体被少量地幔楔橄榄岩同化和交代的产物,暗示838~836Ma时江南造山带东段仍处于俯冲消减阶段,扬子与华夏尚未完成最终拼合。综合现有证据,认为扬子与华夏在江南造山带各区段于ca.825~820Ma完成拼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