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8篇 |
免费 | 611篇 |
国内免费 | 8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篇 |
大气科学 | 91篇 |
地球物理 | 167篇 |
地质学 | 2295篇 |
海洋学 | 9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55篇 |
自然地理 | 2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120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146篇 |
2011年 | 133篇 |
2010年 | 119篇 |
2009年 | 108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200篇 |
2005年 | 230篇 |
2004年 | 119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77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44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腊久-八宿地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沉积了一套以重力流沉积发育为特色的陆源碎屑岩组合。通过详细的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出四个层序及相庆的十二个体系域,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经对盆地内沉积相及建造特征、陆源碎屑岩的成分判别及火山岩特征等分析,确定该盆地性质为大陆裂谷断陷盆地,经历了发生,发育,消亡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3.
4.
初论西藏冈底斯带中段尼木西北部班岩铜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32
西藏冈底斯带尼木西北部具有斑岩型铜矿产出的有利地质条件,已有厅宫,冲江,白容,岗讲,渡布曲等铜矿床(点),可望形成大型-超大型班岩铜矿集中区,其资源量远景可达400-600万t以上,在分析地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与国内外斑岩铜矿进行了对比,建立了本区铜矿的综合遥感地质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5.
川藏公路(西藏境内)泥石流防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藏公路 (西藏境内 )近 10年来几个典型泥石流、滑坡调查整治作一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6.
8.
西藏尼玛县达查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藏达查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达查金矿床矿物中硫、铅、硅同位素及包裹体水中的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 ,矿区内黑色炭质板岩、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闪长玢岩和石英黄铁矿脉中的δ3 4SCDT值分布范围为 1 1‰~ 1 6‰ ,平均为 1 4‰ ,与陨石硫或深源岩浆硫接近。地层铅、岩浆岩铅和矿石铅在构造模式图上主要落在造山带线附近。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44 0 8~ 5 0 1 8℃ ,δDV -SMOW 值为 - 12 6‰~ - 98‰ ,δOV -SMOW 在 2 0 8‰~ 8 84‰之间 ,为典型的岩浆水 ;矿石中热液石英的硅同位素δ3 0 SiNBS -2 8 值的极差主要集中在 - 0 5‰~- 0 6‰之间 ,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硅质可能来源于基性或中基性岩浆岩。岩金矿的成矿物质可能有 3个主要的源区 :一是木嘎岗日群第二、三岩组 ,该岩组的海底热水沉积物含有大量的成矿物质 ;二是深部隐伏的原来特提斯海底的基性或中基性岩浆岩 ,它是金与硅的主要供给者 ;三是本区的中酸性岩浆岩 ,它是多种成矿物质最终集中成矿的主要中介。本区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受到大气降水或海水强烈改造的岩浆热液 相似文献
9.
成油体系分析是近年来石油地质学上的一项重要进展,它将石油的生成,运移,聚集,分散的全过程与盆地演化的地质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更深刻地揭示任一特定盆地中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地表油气化探在我国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异常解释方面依然十分薄弱,应用成油体系分析的方法对桑根达来凹陷的地表化探异常进行了综合解释,即把化学化探异常当作该盆地中成油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从而对异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