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篇 |
免费 | 165篇 |
国内免费 | 1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54篇 |
地质学 | 454篇 |
海洋学 | 2篇 |
综合类 | 29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那陵郭勒河中游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分布着大量的花岗岩。对该地区晚三叠世侵入岩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对研究区内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225.7±1)Ma、(213.74±1)Ma,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晚三叠世侵入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饱和铝指数显示为偏铝质到过铝质,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明显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花岗岩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具有板块俯冲阶段的特征。通过分析认为岩浆岩形成于板块碰撞前的火山弧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数据中提取找矿地球化学信息是目前化探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划分是提取找矿地球化学信息的关键,而地球化学数据是成分数据,具有闭合效应,使得数据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时需进行变换.笔者采用东昆仑东段水系沉积物中11种常量元素的含量数据,通过ILR数据变换后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区结果,结合EDA法,对样品数据进行分区标准化,以标准化后的值来圈定异常.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利用ILR变换后的因子分区标准化方法所圈定的异常可以去除地质体中高背景值的影响,与矿床空间位置对应较好,且该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实际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东昆仑断裂粘滑错动对青藏铁路变形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地震断裂之一,该断裂的未来地震活动及其突发性粘滑错动是青藏铁路面临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基于东昆仑断裂的运动学特征,通过分别加入8 m和3 m的水平左旋位移,模拟了东昆仑断裂未来地震活动时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和远离铁路2种情形下的铁路变形效应。模拟结果表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断裂南侧基岩和第四系均发生8 m的左旋走滑位移,而铁路附近的第四系水平位移明显减小,铁轨和道床没有明显的断错,表现为4~5 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铁路东、西两侧形成NE向的张裂陷和NW向的地震鼓包,而道床和铁轨的垂直位移幅度较小。震中远离铁路时的变形效应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的变形相似,但位移幅度减小,铁轨和道床形成1~2 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因此,东昆仑断裂未来再次发生7~8级强烈地震时,无论地震震中远离铁路还是在铁路附近,其断裂的突发性粘滑错动都将导致青藏铁路的大变形和破坏。 相似文献
5.
青海东昆仑造山型金(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青海东昆仑是我国重要的、极富潜力的金属成矿带,其中产出的金矿床不仅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而且与本区晚华力西-印支期造山过程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并在产出构造背景、矿体特征、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矿物组成和元素组合等方面与一般造山型金矿床极为相似,因此应属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矿床流体包裹体十分发育,包括富CO2、CO2-H2O和H2O-NaCl三种类型,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为一套中低温(120~380℃)、低盐度(0.35~9.54wt%NaCl)的H2O-CO2-NaCl-CH4±N2流体体系.氢、氧、碳同位素及水-岩交换反应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主要为变质水和地层建造水,成矿期以来以大气降水为主.流体不混溶、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以及水-岩交换作用是导致本区成矿流体中金、锑淀积成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Fu Jundong Ren Jinwei Zhang Junlong Xiong Renwei Yang Panxin Chen Changyun Hu Chaozhong 《第四纪研究》2012,32(3)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属于“玛曲空区”范围,汶川Ms8.0级地震对该区域造成了应力的加载,但是本区尚未开展古地震方面研究,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通过断错地貌实测、古地震探槽、14C定年等方法,在坡中谷、断塞塘附近位置开挖两处探槽,获得了一些古地震方面的认识.探槽附近微地貌测量结果表明,断错量主要分布在两个范围区间72m和71m,以及27m,25和22m,两区间之间近倍数关系,推测由多次地震事件造成.两处探槽采集14C样品共计19个,探槽剖面分别记录了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发生的层位与年龄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经逐次限定后得到2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320±30~500±30aB.P.和2730±30 ~ 2840±30aB.P.;最近一次古地震离逝时间为320±30 ~ 500±30aB.P.;实际重复间隔约为2300a,与东昆仑断裂玛曲段的重复间隔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9.
夏日哈木矿区I号含矿杂岩体出露有多条中基性岩脉,对其中的含矿闪长玢岩脉进行了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岩脉的侵位时间为441.1±2.5 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闪长玢岩具有富钠(K_2O/Na_2O=0.49~0.60)、准铝质(A/CNK=0.87~0.95,平均0.913)、LILE富集、HFSE相对亏损以及Nb,Ta和Ti负异常的特征。~(176) Hf ~(/177) Hf为0.282 360~0.282 709,εHf (t)为-4.49~6.97,多集中在0~4之间,揭示其具有幔源组份的特征,一阶段Hf模式年龄变化于781~1 234 Ma之间,平均0.98 Ga,表明源区物质可能经历过Grenville期构造-岩浆事件。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该闪长玢岩岩浆源区为俯冲洋壳环境形成的壳-幔混合岩浆,地壳物质可能参与了部分熔融。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结合区域近同期构造岩浆事件表明,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早期东昆仑中西段仍在发生洋壳俯冲作用,东昆仑地区俯冲结束、碰撞造山开始的时限为早志留世到中志留世。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古特提斯域镁铁—超镁铁质岩石的研究极为薄弱,对青海东昆仑东段加当橄榄辉长岩进行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以期为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获得橄榄辉长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49.7±3.0Ma(n=21,MSWD=0.105),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加当橄榄辉长岩具有高Al_2O_3(14.71%~18.60%)、低TiO_2(0.07%~0.19%)、贫P2O5(0.02%)、低碱(K_2O+Na_2O=1.65%~2.01%)及Na_2OK_2O的特征,属亚碱性辉长岩。岩石微量元素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Sr、Ba、Th、K)和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Zr、Ti),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9.79×10~(-6)~12.55×10~(-6),(La/Yb)N为5.61~28.51,平均11.43,显示轻稀土富集的特征,δEu=1.64~2.48,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判别图解,橄榄辉长岩源区为被俯冲改造的岩石圈幔源岩浆,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上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结合东昆仑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加当橄榄辉长岩是早三叠世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