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21篇 |
免费 | 3062篇 |
国内免费 | 5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196篇 |
地质学 | 6872篇 |
海洋学 | 36篇 |
综合类 | 328篇 |
自然地理 | 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9篇 |
2024年 | 203篇 |
2023年 | 236篇 |
2022年 | 240篇 |
2021年 | 250篇 |
2020年 | 253篇 |
2019年 | 220篇 |
2018年 | 188篇 |
2017年 | 215篇 |
2016年 | 222篇 |
2015年 | 238篇 |
2014年 | 315篇 |
2013年 | 239篇 |
2012年 | 304篇 |
2011年 | 315篇 |
2010年 | 226篇 |
2009年 | 218篇 |
2008年 | 193篇 |
2007年 | 206篇 |
2006年 | 217篇 |
2005年 | 174篇 |
2004年 | 151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55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145篇 |
1999年 | 131篇 |
1998年 | 139篇 |
1997年 | 182篇 |
1996年 | 137篇 |
1995年 | 174篇 |
1994年 | 187篇 |
1993年 | 172篇 |
1992年 | 195篇 |
1991年 | 181篇 |
1990年 | 150篇 |
1989年 | 161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4篇 |
1979年 | 7篇 |
1975年 | 6篇 |
1972年 | 6篇 |
1950年 | 8篇 |
1948年 | 9篇 |
194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宋要武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2,25(3):179-182,189
马圈一带山露的主要地层为上元古界栾川群和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是Pb、Zn、Ag的主要含矿地层。燕山期花岗岩在空间上与矿化关系密切。矿体主要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常分布在北西、北东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根据地球化学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和找矿标志,划分出百炉沟西凹-东凹-磨沟、百炉沟-黄花北沟-杨树凹等两个一级和银窝沟-大石渣沟-小石渣沟、板岔沟等两个二级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3.
采集了4个不同地区花岗岩石英、热液脉石英,分析其中包裹体分子水与结构羟基水的含量、包裹体分子水的δDinclusion、结构羟基水的δDOH,计算了结构羟基水-包裹体分子水之间的D/H分馏系数αOH-inclusion。考查了混合水(结构羟基水_包裹体分子水)δDwhole-water与单独包裹体水δDinclusion之间的差别,分析了这种差别与分馏系数αOH-inclusion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岗岩样品中两种水之间的分馏系数小,分馏程度大,在常规分析中,若采用测定混合水δDwhole-water值代表实际流体(包裹体水)δDnclusion值时,二者间有较大的差异。热液石英脉样品总体来说分馏系数接近于1,分馏程度小,常规分析中引起的二者之间差异小。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分馏程度小的热液脉石英是可行的,但进行花岗岩石英水的氢同位素分析时有必要区分出包裹体水与羟基水。 相似文献
4.
报道骑田岭岩体长石~(40)Ar/~(39)Ar定年的结果。~(40)Ar/~(39)Ar方法定年在骑田岭岩体还是首次应用。测定的3个正长石样品~(40)Ar/~(39)Ar坪年龄(Ma)分别为(139.57±2.79)(2KL-17),(140.55±2.81)(99LQ-2),(144.91±2.90)(2KL-31),上述年龄反映了骑田岭岩体主体芙蓉和菜岭超单元岩浆冷却到正长石Ar-Ar封闭的年龄。可以认为这是岩体形成的最小年龄。其中2KL-31样品采自前人划为菜岭超单元的印支期花岗岩。菜岭超单元和芙蓉超单元年龄相近,与两单元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结构的相似性以及正长石斑晶在几乎全岩体中呈NW-SE定向排列的地质事实相吻合。表明芙蓉与菜岭两个超单元岩体是晚侏罗世同源岩浆分异的产物。对骑田岭岩体和千里山岩体进行了对比讨论。 相似文献
5.
从起源,成岩作用及岩石学类型讨论了花岗岩成矿专属性,提出成矿流体是连接花岗岩与成矿的桥梁,并对成矿流体的产生,形成机制进行了论述,进而从花岗岩成岩与金矿成矿的物质同源性,成岩成矿作用对应衍生关系论述了花岗岩与金矿床的成因关联。 相似文献
6.
郭华春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7,6(6):355-359
大陆板块在碰撞时,岩石圈中形成以拆离面为主体的构造通道和减压工,特殊地段形成热能和热流体的聚集区,并逐步发展成岩浆孕育带。建立了三个常见的岩浆孕育带模型。强调花岗岩主要形成于陆壳中上层。 相似文献
7.
在区调中对花岗岩类的研究,不仅是研究它们的岩石学特征,而且要进行花岗岩类的地层划分构造研究,其中特别是构造研究已成为风岩类区研究的主旋律。本文着重对在区调中花岗岩类构造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简要论述,同时对花岗岩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进行简单介绍,以提高对花岗岩类区调及构造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8.
9.
赵风清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23(2):111-115
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对芬兰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实地考察,扼要介绍芬兰中部花岗岩杂岩体中瑞芬期的后造山花岗岩的地质特点、分类、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在此基础上,对后造山花岗岩的研究意义进行粗略的分析,对我国华北地块中条期的后造山花岗岩的研究现状以及与芬兰中部花岗岩杂岩体中的后造山花岗岩之间的对比和差异给予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含稀土元素的基岩在表生条件下,风化淋滤出的稀土元素吸附在以黏土矿物和铁氧化物为主的次生矿物表面形成的。基岩所含的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分解、不同次生矿物的形成和转换及在表生环境中稀土元素的吸附或吸附能力是风化壳中稀土元素富集和分异的主要控制因素,故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矿床剖面风化强度以及风化带的划分对研究矿床成因和找矿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光-短波红外反射光谱(VSWIR,波长范围350~2500nm)识别的次生矿物,如赤铁矿、针铁矿、高岭石和蒙脱石等,其物相和含量特征可以作为划分基岩风化强度的有效依据。本文以广东梅州黄畲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风化剖面为例,尝试采用可见光-短波红外反射光谱并结合X射线衍射法(XRD)研究剖面中矿物种类和相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剖面在全风化层存在大量的赤铁矿及少量针铁矿,相应地VSWIR在500 nm和900 nm附近形成明显的光谱吸收特征,而700 nm附近微弱。全风化层和半风化层样品在1396nm附近的光谱特征明显,而弱风化基岩该光谱特征较为微弱,吸收深度d1396及d2200/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