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篇 |
免费 | 130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质学 | 487篇 |
海洋学 | 2篇 |
综合类 | 4篇 |
自然地理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黔西北猫猫厂-榨子厂铅锌矿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猫猫厂-榨子厂铅锌矿床位于黔西北铅锌矿集区中部,是矿集区内很具代表性的中型矿床。本文从成矿地质条件、矿化垂向变化、岩浆活动、地球物理以及与区内同类型代表性矿床对比等方面分析了矿区深部的找矿潜力。认为该区深部可能存在一定规模的原生铅锌矿体,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黔东南雷公山褶断带火烧寨金锑矿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该矿床属幔源—混合型地下热卤水的成因观点,探讨了该地区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
5.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1-2):141-144
在毕节青场桐梓组顶部至石炭系中发现有大量的暴露构造现象;发现毕节地区中二叠世茅口期存在两条走向北北东、宽10~50km的“黑区带”;在威信县城第四系中发现大量象牙、牙齿及骨骼化石;在凤冈琊川、遵义茅坡及威信鱼井等新发现多个志留纪植物化石;对黔中隆起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50年代以来贵阳城市地质工作的概况,建议贵阳市新的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展宜早不宜迟,提出了下一步开展贵阳市地质工作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及主要预期成果。 相似文献
7.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镓含量特征与赋存状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北务(务川)-正(正安)-道(道真)地区铝土矿是贵州铝土矿重要组成部分,对该区瓦厂坪、通塘底和高梁窝3个代表性铝土矿床的镓(Ga)及其一些主要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电子探针研究,初步探讨了ca在本区铝土矿中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本区铝土矿及含矿岩系中的铝土质页岩中的Ga含量高,分别为56.1×10-6~131×10-6(平均91.0×10-6)和25.1×10-6~47.6×10-6(平均36.8×10-6),均达到铝土矿中Ga的综合利用指标(20×10-6),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铝土矿中的Ga除可能以Al类质同象形式相对富集于Al矿物(主要为-水铝石)外,还有可能在金红石和锆石等重矿物中富集. 相似文献
8.
六盘水市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为主,但从目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来看,其结构布局尚欠合理,开发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存在"采富弃贫、大矿小开、一矿多开、技术落后、安全条件差、资源回收率低"等现象,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煤炭资源开采利用效率,从规模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方法:要求新建矿山在30万t/a以上,最低服务年限不低于25年,将目前的小型煤矿山减少到125个;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促进矿企产业升级;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改变采矿、选矿、冶炼方式,实现集约型经营。 相似文献
9.
试谈织金磷矿的综合利用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磷矿床和相关矿种的利用工艺,提出了一条较全面地利用织金磷矿石有用分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新建了几丁虫等典型微古化石剖面和同位素地层剖面;二是基本查明区内构造格架和主要褶皱、断裂、滑脱层的分布特征,明确雪峰山主要为准原地构造隆起成因;三是较高精度地恢复了震旦纪-早古生代重点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其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揭示了沉积相带对生储岩石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四是更详细地圈定了震旦系-下古生界9个重点层组烃源岩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出3套有利生储盖组合;五是解剖总结认为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是区内及邻区古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是决定现今油气保存与勘探选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六是优选出利川-恩施等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及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为深入开展油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实现油气勘探新发现奠定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