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1.
黔西南簸箕田金矿床位于灰家堡背斜矿田东段,是近年发现的近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本文以发育在簸箕田金矿区的皂矾山矿段角砾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钻孔岩心观察,结合矿区以往基础地质信息,分析了角砾岩的产状、岩石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显示:皂矾山角砾岩为构造角砾岩,并分为构造热液角砾岩和构造破裂角砾岩两种类型;矿床的成矿阶段包括石英-白云石、自然金-黄铁矿-毒砂、雌雄黄-辰砂-石英-方解石3个阶段。总结了簸箕田金矿床的成矿过程,首先是形成灰家堡背斜,其次是形成皂矾山含矿构造角砾岩,最后是含矿热液运移、成矿物质萃取及矿体的形成。构建了簸箕田金矿“两富两贫”的成矿模式:距离皂矾山构造角砾岩筒中心带越近,矿体越富,距离构造角砾岩筒中心带越远,矿体越贫;越产在角砾岩筒及其两侧的深部位置的矿体越富,越产在角砾岩筒及其两侧的上部位置的矿体越贫。 相似文献
2.
者相金矿床是黔西南地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之一,其矿体埋藏深、形态复杂,导致深部断裂控矿特征、矿体赋存规律和下一步找矿方向尚不明晰.鉴于此,采用QuantyPES三维建模软件对矿区深部地层、断裂、矿体进行了精细三维可视化建模,借此对深部断裂控矿特征、矿体分布规律开展了详细研究,并进一步开展了深部成矿预测和资源量估算.基于三维可视化功能,结合化探异常特征研究和钻孔岩心揭露,查明F20断层是矿区主要导矿和控矿断裂,并初步构建矿区的构造控矿模式;预测者相金矿外围北北东边深部还有较大的成矿和找矿潜力.对三维矿体模型利用地质统计学法计算得到矿区的总资源量为15 550 kg,平均品位为3.59 g/t,与传统地质块段法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小,表明利用克里格法进行资源量估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研究为该类型的矿床研究和成矿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为者相金矿深部及外围优选找矿靶区、为指导灰家堡背斜其他矿区的矿产勘查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川-滇-黔铅-锌成矿域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银、锗等基地之一,是扬子地台周缘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深受争议,各种观点云集,笔者通过对该区资料的系统收集,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对Pb同位素组成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本区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具有相似性,即区域内不同时代碳酸盐地层、基底岩石和二叠系蛾眉山玄武岩都有可能为本区铅-锌矿床提供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5.
6.
贵州省普安县泥堡矿床是以断裂型为主、层控型为辅的复合型矿床。按金矿体的产状、空间位置和控制因素将泥堡金矿划分为断裂型、层控型及残坡积型3类金矿体。主矿体(Ⅲ矿体)受F1逆冲断层控制,单个矿体达中型规模;层控型矿体(Ⅳ矿体)产出于F1断层上盘二龙抢宝背斜550 m范围内的峨眉山玄武岩组与茅口组之间构造蚀变体(SBT)中,规模仅次于断裂型矿体;残坡积型矿体(Ⅶ矿体)由先期形成的矿(化)体或含矿体在地表或近地表经次生风化淋漓富集作用后形成。由于该矿床地质现象十分典型和丰富,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七届矿床会议野外考察路线之一。因F1为全隐伏,考察点1、2为层控型矿体(Ⅳ矿体)露头点;考察点3为氧化矿体采掘面;考察点4为ZK1182009、ZK1190008钻孔揭露断裂型Ⅲ矿体和层控型Ⅳ矿体的钻孔岩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岩心、样品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龙潭组的沉积环境、岩性组合、隐伏断裂构造以及含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龙潭组为陆表海局限台地、潮控三角洲以及重力流沉积。区内存在两条隐伏断裂,走向为北西向,倾向北东的逆断层(F_(20))和走向为北东向,倾向北西的逆断层(F_x);龙潭组一段(P_3l~1)零星含矿段、龙潭组二段(P_3l~2)Ⅲc~Ⅲb含矿层、龙潭组三段(P_3l~3)的Ⅳc~Ⅳb含矿层具滑动擦痕、滑动镜面、碎裂化和角砾化特征,含矿层中的生物碎屑灰岩和粉砂质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和钙质粘土岩,均有不同程度的见矿,是金富集的有利场所,为后期找矿预测方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