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大气科学 | 23篇 |
地球物理 | 29篇 |
地质学 | 144篇 |
海洋学 | 24篇 |
综合类 | 16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五大连池近代火山老黑山火烧山火山喷发过程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以当代火山学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为恢复五大连池两个近代火山,老黑山火烧山的喷发历史过程进行了野外考察研究工作。老黑山火山锥是由三套不同的碎屑堆积物组成。在锥体的南侧、东侧和西侧以及北测和北西侧有5个熔岩溢出口,按它们形成先后关系,认为有早、中、晚三期熔岩流。本文还对老黑山火山锥上的寄生火山、结壳熔岩与渣状熔岩的分布、流动特点及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老黑山火山是经多期次喷发活动形成的。火烧山火山锥是一碎屑化泡沫化程度很低的浮岩块和熔岩碎块组成,同老黑山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自王长生(1975)报导了四川黔江正阳盆地红层中首次发现鸭嘴龙动物群以来,为一向归下第三系(东湖群)的红层,提出了归晚白垩世的有力证据。他还提出川、鄂、湘、黔交境附近的红盆堆积物应与正阳盆地相比,引起了地质工作者的注意。毛志中等(1979)在贵州盘县特区石脑公社所在的红层(原定上第三系)中发现了始新世脊椎动物化石,并将其与茅台群及全省习称的下第三系相比。同年,我队秦守荣同志在修文扎佐黑山水库主坝附近的红层中,发现了大量晚白垩世安陆孔轮藻植物化石等,为黔中地区红色盆地的地层时代提供了重要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研究了绿潮藻浒苔Ulva prolifera对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分别测定了不同浒苔新鲜藻体密度、不同浒苔藻体干粉末含量、不同浒苔新鲜藻体培养过滤液体积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发现,第12天共培养系统中,各浒苔新鲜藻体密度组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率均高达100%,其中5g·L-1密度组第8天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已达到100%;第12天1.2g·L-1浒苔藻体干粉末含量组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率也可达到50%左右,表明绿潮藻浒苔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作用具有量效关系,且对中肋骨条藻生长不仅存在营养竞争抑制作用,而且还具有化感物质抑制作用。进一步采用添加浒苔新鲜藻体培养过滤液实验发现,一次性添加浒苔培养过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作用不十分明显,而半连续添加浒苔培养过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效果十分明显,其中第12天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可达75%左右,可见浒苔藻体内的化感物质是逐步向环境中分泌的。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绿潮藻对赤潮藻化感抑制效应量效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杭州湾上海金山海域进行了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栽培试验并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的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真江蓠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盐度为15~25;适宜光照强度在90μmol/(m2.s)左右。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0.05),三者的最佳组合为温度25℃、盐度20和光照强度90μmol/(m2.s)。海区栽培实验表明真江蓠可在杭州湾海域正常生长,全年平均特定生长率(RSG)为9.42%/d。 相似文献
9.
运用连续小波对新疆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河上游1958-2006年的月均气温(MMT)、月降水量(MP)和月均径流量(MMR)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1960—2005年月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均径流量三者始终存在着12个月左右尺度的主周期,并呈现出全局性特征,信号的强弱依次为MMT、MP 和MMR;同时,MMT存在66个月和96个月的次周期,MP存在6个月、30个月和72个月的次周期,MMR亦存在6个月、24个月、36个月和72个月的次周期. 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交叉小波分析后发现,MMR与MMT、MP的相关程度除了表现为12个月的主周期和6个月的次周期外,MMT对MMR的影响还表现在34个月和72个月的次周期上,而MP对MMR的影响也表现在24个月、36个月和72个月的次周期上. MMT对MMR的影响除了12个月的主周期表现为正相关外,6个月的周期相位亦存在正负交错的现象,说明在该尺度上MMT对MMR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MMT对MMR的影响在其他次周期上均表现为负相关或近似负相关;而MP对MMR的影响在主次周期上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毛颚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9月—2007年8月胶州湾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摄食、生物量、生产力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毛颚类3种: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拿卡箭虫(Sagitta 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其中强壮箭虫全年出现,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年平均密度达到45.3ind/m3;拿卡箭虫和百陶箭虫在秋、冬、春季出现,年平均密度分别为0.17ind/m3和0.35ind/m3。通过推算得到胶州湾毛颚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07.92mg/m2,年平均生产力为1.47mgC/(m2·d),占浮游动物总生产力的11.6%。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冬季达到全年最大值,分别为5.71%和83.47%,在春季、夏季、秋季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0.67%、0.08%、6.48%,对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7.00%、2.48%和48.88%。由此可见,在冬季毛颚类的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等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