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2篇 |
免费 | 141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篇 |
大气科学 | 28篇 |
地球物理 | 55篇 |
地质学 | 178篇 |
海洋学 | 73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23篇 |
自然地理 | 3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有机碳的δ13C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古环境再造方面探讨了陆源和海源对南海表层沉积物的贡献。南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δ13C比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偏重表明,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不可忽视,两者的δ13C差值反映了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程度。利用两者的δ13C差值,对现代陆源和海源有机碳的δ13C进行修正后,计算得到,在南海陆架周围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48%,海源的比例为52%;在远离陆架的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14%,海源的比例为86%。 相似文献
4.
5.
依托中国“大洋一号”第20和第21调查航次,分析测定了东、西赤道太平洋4个站位的颗粒态生物硅浓度及其粒级结构。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采样站各层位颗粒态生物硅(PBSi)总浓度分布范围为5~65 nmol/dm3,东赤道太平洋的调查站位颗粒态生物硅的总浓度平均值达46 nmol/dm3,是西赤道太平洋的近3倍。PBSi的粒径结果显示在东赤道太平洋调查站位0.8~20 μm粒径颗粒是PBSi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高达64%;而在西赤道太平洋2种粒径的生物硅贡献率相当。营养盐分布对PBSi的浓度及粒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硅质泵”的组成结构,是控制大洋生物泵运转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常规DInSAR技术中,时空失相关及大气廷迟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相位解缠结果的精度.永久散射体(PS) InSAR方法间接克服了常规雷达干涉中的时空失相关问题,单独对PS这种高相干目标进行相位解缠可以避免失相关噪声对解缠结果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相位解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最小二乘的稀疏PS点相位解缠方法,陈述了相应的建模思想及相关数据处理方法;分别基于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日本ALOS卫星获取的PALSAR L波段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PS数据集进行相位解缠. 相似文献
8.
滑坡体稳定性评价的三维极限平衡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多滑坡体滑裂面的三维特征,将滑坡体离散为多条柱体,从分析作用干滑裂面上的力的静力平衡入手,通过引入一定的假定,分析作用在条柱上的作用和力矩平衡条件,应用Newton-Lapson方法可以方便地求出滑坡的稳定系数真值下限解。便于与三维极限分析的上限解一起,确定滑坡安全系数的范围。应用三维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对小湾水电站坝前堆积体在坡角开挖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该堆积体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