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挑战.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目前的地质现象,并且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来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得到灾害发生的难易程度,可以帮助有关部门方便的获得其所要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评估结果,为有关部门的灾害预测和提出有效、科学的防灾、减灾及救灾措施提供依据,这对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结构日趋复杂,给城市应急疏散的设计和实施带来困难和挑战.针对复杂城市道路网络中高密度人群的多出口疏散问题,以疏散时长和拥堵时长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优化的有组织疏散方案.首先,对道路网络和疏散人群进行建模;接着,为每个疏散组分配疏散出口和最短路线;然后,针对出口占用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3.
4.
目前全球范围内先后有50多种微囊藻被描述记载,国内最新研究报道有12种.根据采自太湖的野外藻类样品,确定了中国微囊藻属的一个新记录种——片状微囊藻(Microcystis panniformis),对其分类学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对其和分类学上相近的属种Pannus以及微囊藻属的鱼害微囊藻(M.ichthyoblabe)、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和水华微囊藻(M.flos-aquae)等的区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7.
8.
基于ICESat/GLAS高度计数据的SRTM数据精度评估——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航天飞机雷达测图计划(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SRTM)高程数据的精度及误差特征,利用精度更高的ICESat/GLAS激光高度计数据(简称ICESat高度计数据)为参照数据,以具有多种地貌类型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为实验区,采用双线性插值算法分析了SRTM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高程精度,以及SRTM高程数据与地形因子(坡度和坡向)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地区,ICESat高度计数据与相对应的SRTM高程数据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99 8;SRTM的系统误差为2.36±16.48 m,中误差(RMSE)为16.65 m;当坡度低于25°时,SRTM高程数据精度随坡度增大而显著降低。此外,相对于ICESat高度计数据,SRTM在青藏高原地区N,NW和NE方向的测量值偏高,在S,SE和SW方向的测量值偏低。 相似文献
9.
海上桶形基础平台用桶形基础代替了传统的海上导管架平台的桩基础,被誉为“导管架平台基础工程技术新时代的曙光”,具有节省钢材、海上施工时间短、可重复利用和投资省等优点。本文综合介绍这类平台的工作原理、基本特点以及我国第一座海上桶型基础采油平台的设计、建造、研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陆下岩石圈地幔中的再循环地壳流体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幔捕虏体中的流体挥发份保存了地幔演化过程的流体介质.中国东部二辉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流体挥发份的化学组成和碳、氢和氧同位素组成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结果表明,陆下岩石圈地幔以较轻的碳、氢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为特征,高温(800~1200 ℃)释放的CO2和CO呈现较轻的δ13C值,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地幔捕虏体明显不同[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