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于对海相碳硅泥岩含铀建造形成构造环境、成矿规律的系统研究,笔者提出中国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形成的4种成矿体系类型:陆缘裂谷成矿体系、陆缘裂陷深断裂带成矿体系、陆块边缘陆缘盆地体系及陆缘活动带断陷台沟成矿体系;指出中国碳硅泥岩型铀矿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受控于陆缘裂谷和陆缘裂陷成矿环境下形成、伴随海底喷流作用和海底火山喷发而沉积的海相碳硅泥岩富铀建造。依据大型矿集区铀资源评价预测特征参数群,文章通过建立重点矿集区碳硅泥岩型铀矿资源矿集带预测评价判据和成矿预测体系,对中国碳硅泥岩型铀矿资源潜力进行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沉积相的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罗汉洞期在缓倾斜坡带发育河流相一辫状河三角洲相一湖泊相沉积。依据酸解烃特征参数C1/∑C,C1/C2+及酸解烃判别分析(z值法、Φ值法及判别因子法)论证了赋存于罗汉洞组地层中的烃气源于三叠系上统湖相生油岩系中的油型气。通过综合剖析赋存于罗汉洞组中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还原蚀变特征和铀矿化关系,论证了罗汉洞组的褪色蚀变(漂白)是渗逸到该层位中的酸解烃类气体对岩石发生诱发蚀变的结果,论述了沉积成岩作用期间在辫状河三角洲相中发生铀初步富集,提出沉积相组合与油气还原蚀变带的空间配置是后期铀矿化空间定位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5.
6.
湘西北海相含铀磷块岩中硒汞矿和晶质铀矿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扬子陆块东南缘湘西北武陵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海相黑色岩系下部鲕粒磷块岩中,首次发现了似纳米级的硒汞矿和晶质铀矿。通过电子探针化学成分测定和微区解剖,显示海相磷块岩中硒汞矿和晶质铀矿的产出状态、形态特征和占位特征。研究认为,同沉积期伴随火山热液喷出形成海相沉积鲕粒状磷块岩(鲕粒中包含球滴状硒汞矿),似纳米级硒汞矿在海相磷块岩中占位于鲕粒磷结核的内部和中心。其形成后期,海底热液作用持续,磷块岩经部分溶蚀、热液脱碳,在磷块岩的微裂隙中晶质铀矿、石英共沉淀析出。海相磷块岩中硒汞矿和晶质铀矿的发现和空间占位特征的研究,对探讨磷块岩中硒汞矿和晶质铀矿的形成与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的发生方式和成因联系有启示意义,进一步佐证扬子陆块东缘陆缘裂陷喷气沉积是发生大规模铀成矿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湘西北黑色岩系非常规铀资源主要包括:铀多金属磷块岩型、含铀磷块岩型、含铀黑色岩层型,其中铀多金属磷块岩型叠加含铀黑色岩层型的矿化组合,主要发育在扬子陆块东南缘的慈利断陷盆地中;3种类型共同叠加的矿化组合,主要发育在扬子陆块东南缘的晓平坳陷中。通过对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非常规铀资源成矿时代的研究,获得两组成矿年龄分别为(718±87)Ma和(503±29)Ma,结合矿化地层发育特征,认为两组年龄中形成较早的含铀磷块岩型非常规铀资源是晚期铀多金属磷块岩型的成矿预富集阶段。 相似文献
8.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皂火壕地区直罗组矿化蚀变砂岩中微量元素及U含量的配分特征分析认为,矿化砂岩与油气还原蚀变砂岩具有基本一致而且为V、Mo、Re、Tl变价微量元素和Ca、Ba、Sr所组成的元素组合.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方山口U-V型非常规铀资源为研究对象,对该区矿化层和赋矿围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U、V呈明显正相关;在铀多金属矿化层中,与超基性岩浆有关的Cr、Co、Ni元素超常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中呈现弱Ce负异常,Eu正异常;矿化层与围岩分析数据在ω(La)/ω(Yb)-∑REE图中投影点落在玄武岩区内。研究认为,方山口铀钒型非常规铀资源形成于早寒武世裂谷环境,在同沉积海相黑色岩系形成的同时,伴随着海底喷流作用,U、V多金属矿化层的形成可能与受超基性岩浆作用影响的热水作用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湘西北晓坪坳陷位于湘西北铀多金属成矿带的北部,是整个成矿带上有用元素种类和矿物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通过对研究区系统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的矿化元素中U含量介于(1.50~210.30)×10-6、V含量变化范围为(26.32~17 812.13)×10-6、Ni含量变化范围为(18.32~6 634.10)×10-6、Mo含量变化范围为(2.70~12 406.41)×10-6,与上地壳相比,这几种主要的矿化元素浓集系数,均达到了几十倍至上千倍。通过电镜观察和探针测点发现晓坪坳陷中发现的铀矿物以晶质铀矿和沥青铀矿为主,铀石相对较少,Ni主要以含镍黄铁矿、辉砷镍矿等独立的矿物形式存在,Mo主要以胶硫钼矿的形式存在,V主要以黏土吸附和类质同象形式存在,没有发现钒的独立矿物,同时发现少量方铅矿和闪锌矿。在晶质铀矿和铀石中发现了元素Y,在赋矿岩石气泡孔洞中发现晶质铀矿+辉砷镍矿+闪锌矿的高温矿物组合,以上发现指示晓坪坳陷黑色岩系成矿作用,与海底喷流过程中不断上涌的深源高温含矿热水关系密切。统计发现晓坪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