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针对三峡蓄水运行后的泥沙淤积问题,基于实测资料,采用输沙率法和断面法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泥沙淤积特点.结果表明:三峡水库2003—2013年泥沙淤积总量为15.31亿t,平均排沙比为24.5%,均较论证阶段降低;库区泥沙淤积主要分布在常年回水区的宽谷和弯道河段,宽谷段全断面发生淤积、弯道断面流速较小一侧淤积、峡谷无累积性淤积;常年库区近坝段泥沙淤积速度逐年减小,而上段泥沙淤积速度则呈增大趋势;淤积物粒径沿程分选不明显,常年回水区淤积物中值粒径多在0.01 mm以下.库区峡谷段深泓线无明显变化、尚未出现泥沙淤积三角洲、库尾泥沙淤积上延和尾水抬高不明显,据此初步推断峡谷河段存在富余挟沙力而成为局部侵蚀基准面,整个库区将无统一平衡比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4.
贵州铁(稀土)多金属矿资源储量丰厚,但是因其赋存条件的特殊性,勘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此开展铁(稀土)多金属矿的物探方法试验研究,对今后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简要介绍了AMT(音频大地电磁法)工作方法以及贵州威宁秋木构工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重点讨论了AMT在秋木构工区铁(稀土)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电阻率断面图的综合推断解释,划分出了二叠系宣威组与峨嵋山玄武岩组地层界面,圈出了含矿有利部位。经钻孔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重磁异常与金异常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挖掘黔东南地区的找矿潜力,对黔东南地区区域重磁异常进行解释,研究东部地区的天锦黎金矿密集区及西部地区的金化探异常分布特征,发现金矿床(点)和金化探(元素、块体)异常的产出,同重、磁异常平面分布和推断的岩浆岩侵入体(基性岩类、酸性岩、构造蚀变岩)及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东西向、南北向)的分布,存在着空间、时间和成因上的联系,由此拓开了黔东南天锦黎金矿密集区及外围金矿地质找矿的新思路,不要只限于在相关地质层位里和北东向构造及伴生断裂(即“背斜加一刀”)交会处及其附近,来寻找变质碎屑岩中的脉型金矿。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泥沙淤积主要分布在常年库区的宽谷和弯道,峡谷则无累积性淤积。基于实测资料计算了三峡成库前(2001年)和成库后(2003-2011年)的挟沙力,结果表明挟沙力随着不同运行阶段坝前水位的抬高而逐步降低,宽谷河段降低幅度较大,峡谷河段降低幅度较小,泥沙淤积比率逐步增大。宽谷河段挟沙力普遍降至含沙量以下而发生淤积,峡谷河段挟沙力仍大于含沙量而无累积性淤积。流量越大,宽谷河段的挟沙力越小于含沙量,而峡谷河段的挟沙力越大于含沙量,表明宽谷河段淤积主要发生在汛期,而峡谷河段汛期以冲刷为主。由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以及黏性淤积物难以冲刷,恢复饱和系数淤积取1、冲刷取0.01得到的沿程淤积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弯道河段计算的淤积量与实测值差异较大,表明弯道河段二维特征明显,利用一维的挟沙力计算淤积量不能适用。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套大尺度格栅紊流试验系统,格栅进行有别于传统垂向模式的横向振动,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测量流速。对瞬时流速的检验表明,该系统产生的紊流场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统计规律性。均方根流速在格栅片附近变化较大,在两片格栅中间处趋于稳定,纵向均方根流速明显大于垂向均方根流速,二者比值在1.5~2.0之间,接近天然明渠紊流。雷诺应力在距格栅越近处波动越大,随着距格栅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至两片格栅中间处雷诺应力基本为0。时间和长度积分尺度在格栅片处最小,随着距格栅距离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至两片格栅中间处达到最大值。流速能谱呈现Kolmogorov理论的-5/3次方规律。本系统生成的紊流场的统计规律与传统的垂向振动格栅紊流较为一致,但纵向和垂向的紊动强度更接近实际,为后续紊流中泥沙和污染物等运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沙波的研究多针对河流中下游、河口海岸段的细沙(粒径D<1 mm),而长江上游等卵砾石输移河段(D>2 mm)是否会出现沙波以及卵砾石沙波的临界条件,尚需开展进一步研究。通过长江上游九堆子、筲箕背等卵石滩的现场踏勘,观察到明显的天然沙波形态。采用中值粒径D50=1.8 mm和5.3 mm的天然沙和D50=4.8 mm的轻质沙进行水槽试验,成功模拟出砾石沙波。根据恒定均匀流条件下,产生沙波的比降、水位、流量等水流条件及试验沙的粒径、比重,提出卵砾石沙波的临界条件公式。结果表明,卵砾石沙波的临界条件可以用量纲起动功率w* 、R/D及比降S表达,并据此提出判别系数GDcr。当研究河段的卵砾石输移带上的水流条件满足判别系数GDcr,则可以判断能够产生沙波现象。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