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篇 |
地质学 | 5篇 |
综合类 | 3篇 |
自然地理 | 18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向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区域发展规划是特定经济体制下引导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产物,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编制的“小政府,大社会”宏观背景,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的基本趋向应该是编制计划与市场兼容型的弹性区域发展规划、多目标复合协调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公平与效率兼容型社会发展规划、效益型发展规划和应用导向型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
方创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7,(3)
垃圾灾害是21世纪的最大公害之一。该文运用大量的国内外事实资料,论述垃圾灾害发生的特点、形成机理及现状灾情,提出了垃圾灾害综合整治的资源化、无害化、最小量化和管理科学化对策,旨在唤起作为垃圾灾害最大制造者的人类的清洁生产意识和全过程控制意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建立全球性持续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与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要素、结构、功能和产品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媒介和通道。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其影响机制调节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强度和保护方式,对于实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研究对象,依托遥感数据修订ESV核算结果,更加准确地揭示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引入面板分位数回归深入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的分段效应,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机制的认识。结果显示:① 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ESV减速下降,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和珠江入海口两岸等城市快速扩张区。② 在城市交界处,土地利用变化会带来更为强烈的ESV变化。③ 在ESV水平不同的区域,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用地完整度仅在ESV的低值区可以促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气温对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正向作用随ESV的提高而增强,经济密度对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负向作用随ESV的提高而减弱,二者均会导致ESV高值区与低值区间的差距增大,形成“自然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县域国土空间集约利用计量测度与影响机理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土地利用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力之一。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和乡村的快速扩张吞噬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粗放非集约的利用方式更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从国土空间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出发分析中国县域国土空间集约的影响机理对指导集约利用实践以及宏观集约利用政策瞄准和政策矫正都具有特殊意义。综合运用OLS模型、空间面板滞后模型和空间面板自相关模型以GIS和Matlab为技术平台,构建中国县域发展基础数据库 (1992-2010年),定量刻画中国2286个县级单元的空间集约利用度时空变化格局,计量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本底、区位交通地理、宏观战略政策和历史基础5大类变量17项具体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整体显著性和可信度检验略高于一般面板数据OLS模型;在固定相关效应后对各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和宏观战略政策等因素对县域国土空间集约利用的影响较为明显。自然环境因素弱于社会经济因素。被忽略的历史因素对县域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具有极显著的影响。未来县域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应因势利导,强化有利因素,减小不利因素影响。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完善土地市场和运行机制。优化国土空间集约利用调控政策和管治手段,制定差别化的空间集约利用政策。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和约束最大限度地提高投入和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针对河西走廊未来 30年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阈值、总人口阈值和城市化水平阈值 ,认为最经济、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为禁止发展特大城市 ,有选择地培育一个大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科学发展小城镇。据此提出了与水资源约束相适应的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的 6种模式。即 :推行“产业移人”和“环境移民”为主、“人移产业”为辅的城市扩展模式 ;推行“分步到位”为主 ,“一步到位”为辅的城市生态移民模式 ;推行“退一进二”、“退乡进城”的城市用水转换模式 ;推行“节水量城”为主 ,“借水养市”为辅的节水型城市化模式 ;推行“稳粮兴草” ,“稳农强工” ,“活商旺城”的城市产业转换模式 ;推行“一核四极” ,“一轴三带”、“乡镇同兴”的“卅”字型城市空间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6.
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始终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石。文章认为,区域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对象结构应从PRED系统改进为P_DR_DE_DE_DE_DS_D系统,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切入点与重点应坚持“以人为本”,而调控的重中之重应是人的意识建设,优化调控的目标点是追求和谐发展至上的目标。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动态机理在于模拟“人圈”与“地圈”的最佳距离,优化调控的空间结构包括核心区、发生区、支持区和作用区,各功能区相互竞争的结果形成区域定位与空间共生。协调优化和调控区域人地系统,不仅包括人地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内部发展的动态协调与优化,而且包括区域之间人地系统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只有同时实现了区域之间人地系统的产业组织协调和空间组织协调,消除了区域盲目竞争与区域冲突,才能实现人地系统经济社会行为对空间区位的合理占据,才能真正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空间共生。 相似文献
7.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8,自引:17,他引:38
城市化是西北干旱区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最大的自然障碍因素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现实的城市化与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与胁迫。从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的重要性出发,透过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与评述,把水资源作为西北干旱区先决约束条件。提出了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思路,包括选择水资源变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之间相互胁迫的驱动因子,揭示水资源变化对城市化过程的胁迫机制与规律;分析城市化过程引起的与水相关的生态效应;建立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预警指标体系。对不同强度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进行动态预警和情景分析;选择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建设节水型城镇体系等。进而为加快西北干旱区城市化发展进程、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实现小康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际边界区域是两个及以上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接壤区域。目前,我国省级行政区边界总长度达5.2万km,涉及84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元,面积占全国的47.9%。当前,大多数省际边界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省际边界区域,省际边界的"切变"效应显著,造成该类区域发展水平低,区域摩擦频发,空间协调难度较大,统筹发展难点较多。推进这一特殊类型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施我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关键。立足于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决策的运行机制,提出我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决策的主要途径为:建立和完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制度;严格禁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污染物的超标迁移;确保三大经济核心区成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开发轴线地区应率先成为重点环保轴线地区;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建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