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福建武平悦洋银多金属矿床中发现的国内少见的硫银锗矿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探讨了该矿物的贮存状态和矿物组合特征,并分析了其对深部找矿的重要意义.应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分析悦洋硫银锗矿得出,其化学式为Ag7.61Ge0.79S6,成分与理想化学式相近,具有贫锗银富铜锌金的特征.根据硫银锗矿的矿物组合、Ag/Au比值,指示其存在低硫化和中硫化的叠加作用,且经历了多阶段的成矿作用,并预其具有深部发育斑岩矿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4.
特提斯成矿带是全球三大成矿带之一,阿普塞尼(Apuseni)−巴纳特(Banat)−蒂莫克(Timok)−斯雷德诺戈里斯基(Srednogorie)岩浆成矿带(ABTS多金属成矿带)位于特提斯成矿带西缘,由阿普塞尼–巴纳特铁铜铅锌矿集区、蒂莫克铜金矿集区和斯雷德诺戈里斯基铜金矿集区组成,成矿作用主要与晚白垩世钙碱性岩浆活动有关。塞尔维亚蒂莫克铜金矿集区作为ABTS多金属成矿带经济意义巨大的矿集区之一,总结该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了蒂莫克铜金矿集区及其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矿集区成矿规律与动力学背景。蒂莫克铜金矿集区典型矿床形成时代集中在88 ~ 78 Ma之间,成矿作用历时10 Ma左右,矿集区内成矿作用时代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年轻的趋势。矿集区中典型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如马伊丹佩克矿床、克里韦利矿床和瓦利亚斯特尔茨矿床)和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如博尔矿床和丘卡卢佩吉矿床),这些矿床以铜金矿化为主。矿床类型、矿化特征及矿体埋深存在的差异可能与区域上新生代右旋构造在矿集区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及成矿后不均匀剥蚀有关。根据矿集区典型矿床的矿化类型及矿体埋深海拔标高的变化趋势,认为矿集区北部—西北部和丘卡卢佩吉矿床东南部仍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5.
6.
福建李坊重晶石矿床是闽浙地区发现的唯一的一个大型独立重晶石矿床,为厘清其成因,本文对矿床中的矿石和围岩进行了详细的组构和矿相学研究。结果显示,重晶石矿石具有角砾状构造、碳膜构造、蜂窝构造、管孔构造等典型热水沉积构造;围岩也具有碳膜构造、块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等热水沉积构造。且矿石与围岩具有同沉积的特征。另外,对采自435中段的层状矿体中的10件重晶石矿石样品还进行了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矿石的主要矿物为重晶石,其主要成分Ba O含量为62. 905%~65. 737%,SO3含量为34. 263%~37. 235%,Al2O3为0. 058%~0. 216%,Sr O为0. 190%~0. 363%,反映重晶石的形成可能与热卤水的活动有关。矿石中的次要矿物为钡冰长石、钡长石和黄铁矿,偶见钡云母和方解石。在Si O2/(Na2O+K2O)-MnO/Ti O图解上,样品点全部落入热水成因区。综上研究认为李坊重晶石矿床为热水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7.
福建泰宁李家坊金矿床位于武夷山成矿带中段,为闽西北何宝山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金矿床,成因类型尚未明确。磁铁矿是该矿床中常见的氧化物,文章应用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李家坊金矿床成矿过程与成因类型进行约束。基于野外地质踏勘和钻孔岩芯编录,结合室内详细的岩相学观察,依据磁铁矿的结构和矿物共生组合,文章将其分为4种类型(Mt1a、Mt1b、Mt2和Mt3)。其中,Mt1a位于铜金矿脉边缘,呈板柱状,与绿泥石共生;Mt1b位于铜金矿脉边缘,呈自形-半自形粒状,与绿泥石-赤铁矿共生;Mt2位于铜金矿脉中,呈脉状产出,穿插早阶段的石英-黄铁矿脉,与绿泥石-绿帘石共生;Mt3位于铜金矿脉中,呈半自形-他形粒状,与绿帘石-赤铁矿共生,被后阶段黄铜矿包裹、交代。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式赋存于Mt3中。原位微区分析结果表明,李家坊金矿不同类型磁铁矿均属于热液型磁铁矿。此外,从Mt1a型到Mt3型磁铁矿,w(Ti)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指示热液流体逐渐向低温条件演化;w(V)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规律,暗示热液流体的氧逸度有明显波动,但总体呈升高趋势。磁铁矿的显微结构和化学组成具矽卡岩型矿化特征,是判... 相似文献
8.
9.
特提斯成矿带是全球三大成矿带之一,阿普塞尼(Apuseni)-巴纳特(Banat)-蒂莫克(Timok)-斯雷德诺戈里斯基(Srednogorie)岩浆成矿带(ABTS多金属成矿带)位于特提斯成矿带西缘,由阿普塞尼–巴纳特铁铜铅锌矿集区、蒂莫克铜金矿集区和斯雷德诺戈里斯基铜金矿集区组成,成矿作用主要与晚白垩世钙碱性岩浆活动有关。塞尔维亚蒂莫克铜金矿集区作为ABTS多金属成矿带经济意义巨大的矿集区之一,总结该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了蒂莫克铜金矿集区及其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矿集区成矿规律与动力学背景。蒂莫克铜金矿集区典型矿床形成时代集中在88~78 Ma之间,成矿作用历时10 Ma左右,矿集区内成矿作用时代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年轻的趋势。矿集区中典型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如马伊丹佩克矿床、克里韦利矿床和瓦利亚斯特尔茨矿床)和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如博尔矿床和丘卡卢佩吉矿床),这些矿床以铜金矿化为主。矿床类型、矿化特征及矿体埋深存在的差异可能与区域上新生代右旋构造在矿集区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及成矿后不均匀剥蚀有关。根据矿集区典型矿床的矿化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紫金山金铜矿露天采矿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的地质现象被剥露出来,露采场成为进行矿床地质研究的最佳场所。本文对紫金山金铜矿露采场的构造、矿化及蚀变分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在自北向南靠近火山机构的过程中,蚀变带依次为绢云母+地开石化带、地开石+明矾石化带、地开石+褐铁矿化带和强硅化带,各个蚀变带内的主要金属矿物组合变化依次为黄铁矿+斑铜矿±硫砷铜矿±蓝辉铜矿,黄铁矿+蓝辉铜矿+铜蓝+硫砷铜矿±斑铜矿,褐铁矿+针铁矿+自然金+次生铜蓝+孔雀石,黄铁矿+斑铜矿+硫砷铜矿+蓝辉铜矿。在空间分布上,主要的矿石矿物在水平方向上从斑铜矿渐变为蓝辉铜矿,垂直方向上从上部的自然金+褐铁矿向下变为蓝辉铜矿+斑铜矿,深部变为铜蓝±蓝辉铜矿。蚀变分带与金属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布都体现出在靠近火山机构及深度增加的过程中成矿热液的硫逸度和氧逸度越来越高。矿石中还出现了具有指示意义的含锡矿物。这些特征都表明紫金山金铜矿是含矿热液多期次叠加的结果。金的富集成矿和金铜的矿化分带受北西向与北东向密集节理交汇带的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