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40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0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大湖塘地区是江南造山带中段九岭矿集区内近年查明的世界级超大型钨矿产地,白钨矿体主要呈细脉浸染状缓倾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位于区内一矿带的成矿母岩顶部发育完好的似伟晶岩壳,壳层的组构特征明显,由母岩向含矿围岩,依次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长英质细晶岩→石英长石似伟晶岩→长石石英似伟晶岩→含白钨矿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壳内石英的阴极发光岩相学研究显示,石英巨晶、斑晶、基质和石英脉大多经历了早阶段主晶石英,中阶段扩散交代石英和晚阶段渗滤充填石英3个生长阶段。微量元素研究表明,早阶段石英的生长是一个流体加速沉淀的过程,中阶段和晚阶段流体对主晶石英均有叠加改造,其微量元素呈降低趋势。各类石英均表现为富碱金属元素、中高温(≥483℃)、低Li/Al(0.01~0.50,大多小于0.24)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来源,石英的生长具有岩浆—热液过渡性质。综合研究表明,大湖塘一矿带似伟晶岩壳是初始含矿岩浆流体出溶的产物,其形成过程中动态的物理化学条件促进了成矿元素W由母岩向围岩搬运富集。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了川西呷村黑矿型矿床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其δ~(18)O为12.8‰-18.3‰纵,形成温度约99-120℃,δ~(30)Si为0.0‰-1.5‰,与Mariana和GalaPagos热液硅质烟囱的δ~(30)Si值范围基本相当,揭示两者具相似的形成机制。硅质岩和硅质烟囱δ~(30)Si最大值与相伴火山岩δ~(30)Si值一致,反映硅质来自被热液淋滤交代的火山岩系。根据SiO_2溶解度-温度关系提出,来自海底之下1-2km处的水-岩反应带、温度高于320℃的初始流体,通过绝热上升或传导冷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不仅呈现南北不均一性,而且显示东西分段性。以横贯高原腹地的NNE向负磁异常带为界,将冈底斯分为三段。在宽约300km的负磁异常带为代表的中段,近SN向的裂谷和正断层系统、重要地震和现代热水活动、古新世林子宗火山岩系和中新世超钾质火山岩系、以及日喀则弧前盆地集中发育,伴有斑岩型Cu-Mo和成因独特的Au-Cu矿化;在85°E以西的西段,主要发育强烈逆冲推覆系、同碰撞期花岗岩和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系,伴有造山型Au矿化;而在90°E以东的东段,主要发育走滑断裂系、同碰撞期花岗岩和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伴有斑岩型Cu-Mo矿化。古新世林子宗火山岩的精细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印度大陆板片向北的俯冲-汇聚至少在50Ma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性。然而,中新世钾质-超钾质岩和大规模花岗岩基的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印度大陆板片前缘可能发生撕裂,并发生分段式差异俯冲,西段(85°E以西)俯冲规模大,距离远,东段(90°E以东)俯冲规模小,可能未跨过雅江缝合带。沿着负磁异常带两侧的边界裂谷带,高SiO_2煌斑岩和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基及相伴钾质火山岩的发育,揭示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岩浆和高热流穿过板片撕裂带并沿耦合上覆的裂谷带上涌,前者侵位和喷发,后者诱发地壳熔融。90°E与85°E之间的俯冲板片可能由于撕裂、断离和破碎,因而导致斜跨高原腹地的大面积通道式负磁异常带。  相似文献   
4.
冷水坑斑岩型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斑岩型银铅锌矿床世界上并不多见,目前我国典型斑岩型银铅锌矿床仅冷水坑一处.笔者通过对冷水坑斑岩型银铅锌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岩相学研究、激光拉曼探针(LRM)和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测试,揭示了冷水坑斑岩型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表明,冷水坑矿床成矿流体及主要成矿元素(硫)来自于斑岩系统,大气水在整个成矿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冲绳海槽中部Jade热液活动区中18个热液沉积物样品的硫同位素组式,其中10个硫化物样品的δ34S值为5.2×10-3~7.2×10-3,7个硫酸盐样品的34S值为16.3×10-3~22.3×10-3,1个自然硫样品的δ34S值为8.2×10-3热液沉积物的硫主要来自中、酸性火山岩和海水,并且在流体与沉积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海底沉积物也可能为热液沉积物的形成提供部分的硫.导致本区热液沉积物中硫化物与其他热液活动区的硫同位素组成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各热液活动区的硫源以及有关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变的不同.海底热液体系中硫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被加热海水的上升、流体与火山岩的相互作用、海水硫酸盐和中、酸性火山岩中流的混合作用以及流体与沉积物相互作周等一系列海底热液活动,其中海水和中、酸性火山岩的相互作用是本区硫演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侯增谦  吴世迎 《地质论评》1996,42(6):531-540
本文首次报道了川西呷村黑矿型矿床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其δ^18O为12.8‰-18.3-‰形成温度约99-120℃,δ^30Si为0.0‰-1.6‰,与Mariana和Galapagos热液硅质烟囱的δ^30Si值范围基本相当,揭示两者具相似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位于兰坪走滑拉分盆地南段,有铜金多金属中、小型矿床及矿化点140余处,盆地发育和成矿作用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密切相关。为了探索该矿集区成矿热液的来源,研究了该区成矿流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区内成矿流体系统可分为紫金山子系统与公郎弧子系统。公郎弧子系统内铜钴矿床成矿流体的δD为-83.8‰~-69‰,δ18O为4.17‰~10.45‰,δ13C为-13.6‰~3.7‰,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及地层水。紫金山子系统内金、铅锌、铁矿床成矿流体的δD为-117.4‰~-76‰,δ18O为5.32‰~9.56‰,δ13C为-10.07‰~-1.5‰;锑矿成矿流体的δD为-95‰~-78‰,δ18O为4.5‰~32.3‰,δ13C为-26.4‰~-1.9‰,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层水以及岩浆水。受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在该盆地内,成矿流体自南西向北东大规模迁移过程中,先形成温度、盐度较高的公郎弧子系统,随着流体向北东推进,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成分发生变化,演变为紫金山子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特提斯构造演化—幔柱构造控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基于对中国西南特提斯巨型造山系的时空结构和构造-岩浆事件分析研究提出.泥盆-石炭纪时期出现于昌都-思茅陆块两侧的热幔柱导致了金沙江洋和澜沧江洋成对打开,热幔柱岩浆作用沿洋脊产出苦橄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并造成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二叠纪末期出现于昌都-思茅-印支中央陆块下的冷幔柱导致了两大洋向该陆块下俯冲消减,陆块两缘发育沟-弧-盆体系,构成冷幔柱的洋壳板片在200Ma时期堆积沉落,诱发板块后继俯冲,产生滞后型孤火山-岩浆岩。发育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德干热幔柱在株罗纪导致怒江洋和雅鲁藏布江洋相继打开,在白垩纪末期(66Ma)形成德干玄武岩省。发育于劳亚大陆南缘的峨眉热幔柱在二叠纪,导致峨眉火成岩省的形成,在早中三叠世使甘孜-理塘断裂带扩张成洋。冷幔柱的持续发生,决定了雅鲁藏布江洋和甘孜-理塘向昌都-思茅陆块方向的俯冲消减,以及来自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陆块分别向昌都-思茅陆块南北两侧拚贴和碰撞。  相似文献   
9.
安徽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蚀变流体填图是一项区域流体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区域大面积的流体填图工作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填图要素、技术要求和规范等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在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司的“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项目中 ,探讨了流体填图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研究内容和填图要素 ,对填图单位制定了 3级填图单元等级体制 ,即流体系统流体子系统流体单元。在铜陵地区划分出 4个流体系统 ,7个流体子系统和 18个流体单元。  相似文献   
10.
四川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床熔体-流体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冕宁—德昌稀土矿带是中国一条重要的喜山期稀土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带西侧,扬子地台西缘。带内已发现稀土矿床5个:牦牛坪稀土矿床,大陆槽稀土矿床,里庄稀土矿床,麦地稀土矿床和木洛稀土矿床。其中,牦牛坪矿床规模最大,仅次于美国的Mountain Pass和中国的白云鄂博,是世界上第三大稀土矿床,亦是中国最大的独立稀土矿床。因其具有独特的成矿构造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而吸引了不少学者的注意。牦牛坪稀土矿床与喜山期岩浆碳酸岩关系密切,在岩浆碳酸岩的方解石和热液期的萤石、石英、重晶石和稀土矿物中发育大量包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