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9篇 |
免费 | 164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7篇 |
大气科学 | 48篇 |
地球物理 | 271篇 |
地质学 | 213篇 |
海洋学 | 18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99篇 |
自然地理 | 6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97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Jonathan S. Price 《水文研究》1994,8(2):167-177
Over an oceanic peatl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a in fog averaged 38.1 mgl?1 compared with 1.8 mgl?1 in rain,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flux of mineral elements to the surface. Between 16 May and 20 June 1990 the average mass flux of Na to the bog surface by fog, rain, and dry deposition was 21.9, 10.4 and 7.0 mg m?2 d?1. There was little long-term storage of Na within the peatland system, where Na losses measured in stream runoff averaged 34.8 mg m2 d?1, and deep groundwater losses 4 mg m?2 d?1. Calcium and Mg were preferentially retained in the organic soil, whereas K was relatively mobile. Potassium tended to become concentrated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Stream runoff had a consistently higher pH than groundwater, corresponding to higher Ca and Mg concentrations, which may have been from mineral sources in the headwater ponds. Otherwise, the stream water chemistr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groundwater in the upper layers of the peat deposit. 相似文献
2.
WANG Lei ZHANG Guang-Xin 《湿地科学》2006,4(3):193-197
1 INTRODUC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ater are the nu-trients limited in natural wetlands,which seriously in-fluence on the ecosystem production and the biodiver-sity(Mitsch,Grosselin,2000).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cycles have been interrupted b… 相似文献
3.
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发酵培养基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从山东东营海岸湿地盐碱滩地土壤中筛选出的一株海洋菌种———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并进行100 L发酵罐中试放大试验的研究。确定粘质沙雷氏菌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0 g/L,硫酸铵5 g/L,麸皮50 g/L,柠檬酸三钠1.0 g/L,K2HPO4.3H2O 0.3 g/L,FeSO4.7H2O 0.05 g/L,MgSO4.7H2O 0.5 g/L,pH 7.2~7.7。发酵最适温度为30℃。通过测定粘质沙雷氏菌在发酵罐中培养的生长曲线,确定发酵时间以28~30 h为宜,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的活菌数约为50×108个/mL。将所筛选到的粘质沙雷氏菌应用于农作物的病害防治,效果非常显著,表明是一株高活性的生物防治拮抗菌。此研究结果为高效率、低成本和工业化生产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海洋菌种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海岸湿地盐碱土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是中国内陆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该区湿地类型有沼泽、湖泊、盐沼和稻田,此外还有水库和少量泥炭地。概述了该区湿地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热点。重点探讨了未来本区湿地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研究,湿地的区域生态功能评价,湿地污染及其治理,退化湿地恢复和重建,湿地多样性与湿地保护,湿地资源综合利用,湿地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全球变化对湿地影响,湿地-草地-盐碱地转换机制和过程和驱动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面向对象的湿地景观遥感分类——以杭州湾南岸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ENVIEX软件的Feature Extraction平台上,利用LandsatTM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杭州湾南岸地区湿地景观进行遥感影像分类;通过与基于最大似然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支持向量机法等传统像元方法的相应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系统分析了面向对象方法在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湿地景观生态分类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①较之单一依据像元光谱值进行分类的传统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综合考虑了对象的光谱、空间、纹理、色彩等多种属性特征,因而对于类型复杂多样、分布界限模糊、光谱混淆与混合像元现象严重的沿海滩涂、湖泊、河流等湿地景观具有更好的鉴别能力,也因此获得更高的分类精度(研究区景观分类总精度为88.80%,Kappa系数为0.8765);②面向对象方法在分类中提取的是由同质性像元组成的"对象",且在合理的影像分割下得到的对象破碎化程度较低,因而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小分类结果中的"椒盐噪声"干扰;而基于像元方法提取的景观类型以离散像元形式组成,难以清晰表征景观的边界、形状等信息,所以分类结果中会有明显的噪声现象;③影像分割在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遥感影像分类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实验结果表明,60%的分割尺度和归并尺度组合较有利于中低分辨率影像的遥感分类;④面向对象分类过程中诸如影像分割精度的评价、最优分割尺度的选取、特征空间的优化等问题,则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国内外主要湿地分类系统、总结有关湿地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双台河口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利用1988年、2001年和2007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区内湿地景观类型的变化特点,以及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7年,研究区内以天然湿地为主,但天然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比重从72.68%降到56.64%;人工湿地面积比重逐渐上升,从2.93%上升到11.86%,增加量为1988年人工湿地面积的3.04倍;非湿地面积的比重从24.38%变化到31.50%。人为因素已成为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演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敦煌盆地人工绿洲的天然屏障。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水土资源过度开发,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湿地退化和沙漠化趋势日趋严重。本文运用多时相资源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了保护区湿地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80-2013年间有23个年份湿地处于快速退化状态,保护区湿地面积由1.72×104 hm2减少到0.99×104 hm2,减少了42.4%;保护区湿地的斑块数从32个增加到51个,平均斑块面积由537 hm2减少为213 hm2,湿地演化呈破碎化趋势。湿地分布质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了11.59 km,湿地呈整体向西南缓慢移动的趋势。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湿地演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类,并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对湿地演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下游湿地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大规模引地表水和开采地下水灌溉,其次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退缩、径流量衰减。20世纪90年代,西湖保护区湿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建议敦煌地区耕地维持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2.7×104 hm2水平,或通过节水、调整作物结构和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压缩引地表水和开采地下水水量,灌溉用水需控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用水水平。该研究成果可为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流域综合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滨海湿地咸水冲淡驱动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海陆界面水体相互作用研究是当代国际海岸带生态水文学的热点。滨海湿地的生态水文环境脆弱,浅层地下水及盐度梯度变化对其生长和发育起着控制作用。咸水冲淡驱动力主要是地下水动力作用、盐度驱动下的水化学运动作用和海洋潮汐作用的叠加效应。通过国内外学者近30年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滨海湿地咸水冲淡研究程度及进展情况,认为掌握咸水冲淡驱动机理及水盐运移行为,对于合理选择相应有效的滨海湿地保护和水文修复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国际上已有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和GIS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分类及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遥感技术是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以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GIS技术对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进行定量化研究,查明湿地的类型分布、面积,分析其1989-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虾田、居民地、滩涂面积增加;芦苇沼泽、水田、浅海水域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主要是由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所致。天然湿地的减少,使依赖于湿地生存的动、植物种类大大减少。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应严禁毁苇开荒,逐步退耕还苇,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使本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