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59篇 |
免费 | 1492篇 |
国内免费 | 10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0篇 |
大气科学 | 1445篇 |
地球物理 | 993篇 |
地质学 | 2487篇 |
海洋学 | 56篇 |
综合类 | 249篇 |
自然地理 | 5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77篇 |
2023年 | 202篇 |
2022年 | 245篇 |
2021年 | 252篇 |
2020年 | 197篇 |
2019年 | 213篇 |
2018年 | 162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38篇 |
2015年 | 162篇 |
2014年 | 220篇 |
2013年 | 230篇 |
2012年 | 253篇 |
2011年 | 221篇 |
2010年 | 244篇 |
2009年 | 288篇 |
2008年 | 228篇 |
2007年 | 221篇 |
2006年 | 304篇 |
2005年 | 193篇 |
2004年 | 218篇 |
2003年 | 207篇 |
2002年 | 159篇 |
2001年 | 202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103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8篇 |
1965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4):66
本书采撷了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地理学、冰川学、地貌学等领域学术著作的精品,共29篇。论文大致反映了李先生关于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探讨、冰川地貌与沉积相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明、青藏运动、西部开发研究和其他重要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3.
4.
总结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冷热源的定义、表述方式、对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以及有关高原加热理论和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等,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研与进展刘燕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下称地理所)是典型的“社会公益”型研究所,建所历史长,人员规模较大,主要从事地球科学(一级学科)的地理科学(二级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搜集了现在已知的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即:该区的地壳与上地幔构造,地磁场要素的分布,航空磁测的结果,古地磁极移轨迹,重力异常与均衡补偿,地热活动与温泉分布,地震活动以及深地震探测等研究结果,来探讨它与大陆板块构造的关系。 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接地带的北界为雅鲁藏布江,南界为恒河平原的北缘。喜马拉雅地带为这两大板块碰撞与挤压的过渡带,其宽度约300公里左右。这一地带的大、小地震绝大部分是浅源地震,只在弧形山系和东西弧顶及其转折部位有中源地震。在这一过渡带内水热活动剧烈,重力也不均衡。 雅鲁藏布江以北到当雄一带,地壳厚度为70—73公里,喜马拉雅地区则为68—45公里左右,并向南翘起。地壳由多层介质组成,在下地壳中存在着低速层。断层面解表现为向南逆冲,主压应力轴基本上为南北向和北东向,且与震源深度相关。现在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似均逐渐向南移到主边界大断层一带。 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小震震源深度向南递加,而在恒河平原以北,则向北递加。此外,在上述两个地区均有零星的中源地震发生。因此,喜马拉雅地带的南北两侧有相向“俯冲”之势。在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震源面北倾;在帕米尔地带,中源地震震源面南倾。因此,震源面构成了“V”字 相似文献
8.
2012年2月14日,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向"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授奖。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经绥、许志琴、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等研究团队完成的"青藏高原地体拼合和碰撞造山"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加热对南亚高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层P-σ坐标系统原始方程模式,以纬 向平均环流为初始场,模拟了高原加热后,大气环流演变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主要特征如对流层高层出现了闭合的反气旋环流、低层高度场和温度场均不所降低等,与实际天气极其相似。说明青藏高原的加热对高原上熔反气旋环流(南亚高压)和低层气旋环流以及东亚大槽等的形式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对降水场的模拟也与客观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拉萨地体和欧亚大陆稳定区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显著不同,前者为69.8°N,292.9°E(A95=5.1°),后者为69.5°N,167.4°E(A95=8.7°)。据此可以得出,自晚白垩世以来,拉萨地体相对于欧亚大陆稳定区沿北北东方向移动了2400±800公里,反时针转动了31.4°±9.2°。这一相对运动的起始时间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几乎同时,而且主要是通过欧亚大陆南部的陆内形变完成的。在青藏高原地壳增厚机制的争论中(长距离俯冲说与陆内形变说),古地磁数据明确地支持陆内形变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