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9篇
  免费   1492篇
  国内免费   1084篇
测绘学   150篇
大气科学   1445篇
地球物理   993篇
地质学   2487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249篇
自然地理   555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77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书采撷了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地理学、冰川学、地貌学等领域学术著作的精品,共29篇。论文大致反映了李先生关于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探讨、冰川地貌与沉积相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明、青藏运动、西部开发研究和其他重要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3.
艰难的三月 国测一大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在3月份开进青藏高原作业。  相似文献   
4.
华明  陈忠明 《四川气象》1997,17(4):90-93
总结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冷热源的定义、表述方式、对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以及有关高原加热理论和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等,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科研与进展刘燕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下称地理所)是典型的“社会公益”型研究所,建所历史长,人员规模较大,主要从事地球科学(一级学科)的地理科学(二级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6.
多日行在柴达木盆地,利用越野车的音响设备,我们从磁带中选取最爱听的歌曲是什么?首推《青藏高原》。这不,从德令哈出发西行经大柴旦前往南八仙的公路上,我们又放起这首歌。听着高昂又略带悲凉的《青藏高原》,再北望群山,连绵起伏,情景交融,心中总是升腾起对青藏高原无比的崇敬。庆幸自己作为大地之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搜集了现在已知的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即:该区的地壳与上地幔构造,地磁场要素的分布,航空磁测的结果,古地磁极移轨迹,重力异常与均衡补偿,地热活动与温泉分布,地震活动以及深地震探测等研究结果,来探讨它与大陆板块构造的关系。 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接地带的北界为雅鲁藏布江,南界为恒河平原的北缘。喜马拉雅地带为这两大板块碰撞与挤压的过渡带,其宽度约300公里左右。这一地带的大、小地震绝大部分是浅源地震,只在弧形山系和东西弧顶及其转折部位有中源地震。在这一过渡带内水热活动剧烈,重力也不均衡。 雅鲁藏布江以北到当雄一带,地壳厚度为70—73公里,喜马拉雅地区则为68—45公里左右,并向南翘起。地壳由多层介质组成,在下地壳中存在着低速层。断层面解表现为向南逆冲,主压应力轴基本上为南北向和北东向,且与震源深度相关。现在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似均逐渐向南移到主边界大断层一带。 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小震震源深度向南递加,而在恒河平原以北,则向北递加。此外,在上述两个地区均有零星的中源地震发生。因此,喜马拉雅地带的南北两侧有相向“俯冲”之势。在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震源面北倾;在帕米尔地带,中源地震震源面南倾。因此,震源面构成了“V”字  相似文献   
8.
2012年2月14日,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向"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授奖。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经绥、许志琴、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等研究团队完成的"青藏高原地体拼合和碰撞造山"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加热对南亚高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明 《四川气象》2000,20(2):18-21
利用5层P-σ坐标系统原始方程模式,以纬 向平均环流为初始场,模拟了高原加热后,大气环流演变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主要特征如对流层高层出现了闭合的反气旋环流、低层高度场和温度场均不所降低等,与实际天气极其相似。说明青藏高原的加热对高原上熔反气旋环流(南亚高压)和低层气旋环流以及东亚大槽等的形式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对降水场的模拟也与客观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从古地磁看青藏高原地壳增厚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拉萨地体和欧亚大陆稳定区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显著不同,前者为69.8°N,292.9°E(A95=5.1°),后者为69.5°N,167.4°E(A95=8.7°)。据此可以得出,自晚白垩世以来,拉萨地体相对于欧亚大陆稳定区沿北北东方向移动了2400±800公里,反时针转动了31.4°±9.2°。这一相对运动的起始时间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几乎同时,而且主要是通过欧亚大陆南部的陆内形变完成的。在青藏高原地壳增厚机制的争论中(长距离俯冲说与陆内形变说),古地磁数据明确地支持陆内形变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