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03篇 |
免费 | 1115篇 |
国内免费 | 18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5篇 |
大气科学 | 99篇 |
地球物理 | 2277篇 |
地质学 | 3406篇 |
海洋学 | 311篇 |
天文学 | 249篇 |
综合类 | 247篇 |
自然地理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63篇 |
2022年 | 197篇 |
2021年 | 178篇 |
2020年 | 189篇 |
2019年 | 223篇 |
2018年 | 195篇 |
2017年 | 203篇 |
2016年 | 195篇 |
2015年 | 221篇 |
2014年 | 291篇 |
2013年 | 239篇 |
2012年 | 308篇 |
2011年 | 286篇 |
2010年 | 282篇 |
2009年 | 284篇 |
2008年 | 249篇 |
2007年 | 244篇 |
2006年 | 263篇 |
2005年 | 204篇 |
2004年 | 200篇 |
2003年 | 183篇 |
2002年 | 200篇 |
2001年 | 176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129篇 |
1998年 | 137篇 |
1997年 | 117篇 |
1996年 | 142篇 |
1995年 | 117篇 |
1994年 | 116篇 |
1993年 | 104篇 |
1992年 | 93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89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32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14篇 |
1976年 | 10篇 |
1973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务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区域划分,计算了这些地震发震时刻的日月位置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区域上具有潮汐触发物理机制的地震发震时的日、月位置参数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麓前寒武纪变质岩分布区,具片麻状构造的花岗岩类分布较广。周家塆岩体即为一例。前人主要依据片麻理发育程度,以类比的声法,将这些片麻状花岗岩时代定为“大别-吕梁期”或“晋宁期”,而将周家塆岩体定为燕山早期花岗岩侵入体。这些结论,均缺乏同位素年龄数据佐证,有的也不切合地质实际,因而谬误不少。 相似文献
3.
4.
在△T异常解释课题中,一个新的角度参量─—视磁化特征角的拟定,最大限度地简化了球体磁场表达式。从而才有可能通过特殊解法,给出了球体磁场的极值与拐点公式。作者据此建立了四种不受正常场制约、仅需异常的局部持征曲线即可全面解释三度异常的解释方法。屏障分解、叠加判别、三元迭代的设计,为解释三度体叠加异常给出了简单而易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视电阻率定义在电法勘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在频率域电磁法中常常采用远区视电阻率定义。由于在频率域中收发距并非足够大,以致在低频段远区定义视电阻率往往不能反映地下电阻率值。我们定义全区电阻率及引入校正系数K,经二层三层模型及野外实测资料的计算,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7.
利用一种模式可能综合两种端员模式种类。这两种端员模式已经用于解释大陆碰撞期间地壳变形作用的模型,这种模式包括了来自侧翼的锯齿模式以及来自于下伏的俯冲层段的底部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9.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地区发生Mw 6.4级地震,然而发震区的活动构造前期研究薄弱。针对此次地震开展监测与震源参数反演研究,对深入掌握漾濞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孕震及发震机理和构造活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欧洲航天局两个轨道的Sentinel-1A SAR卫星影像获取了升、降轨的同震形变场,并利用Okada矩形弹性位错模型反演了震源参数以及同震的滑动分布。监测结果显示,同震破裂引发的最大隆升和最大下沉形变均超过10 cm。同震位错模型反演结果表明:漾濞Mw 6.4级地震是由长度12.2 km、宽度5.0 km、走向132°、倾角83°的断层引发的;此次地震是一次显著的右旋走滑运动的破裂事件,其平均滑动量为0.19 m,平均滑动角为-153.6°,矩震级为Mw 6.1,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计划等公布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同时,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同震引发的库伦应力变化为4.21×1025 dyne·cm-1,相当于矩震级...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