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贵州草海湿地不同水位梯度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草海湿地4种水位梯度下(农田区、过渡区、浅水区和深水区)表层土壤(0~10-cm)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研究,以期揭示草海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总磷(TP)含量在不同水位梯度之间均差异显著,由过渡区至深水区,土壤TOC及TN含量均呈递增趋势,而TP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农田区土壤TN含量显著高于浅水区,但深水区土壤TP含量显著低于农田区.不同水位梯度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也存在显著差异,由过渡区至深水区,土壤C/P和N/P均呈递增趋势,而C/N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过渡区相比,农田区土壤C/N、C/P和N/P总体偏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N、C/P和N/P的空间分布与土壤TOC、TN、含水量等理化性质有关.可见,草海湿地水位变化对土壤TOC、TN和TP含量以及C/N、C/P及N/P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水位升高有利于增强土壤碳、氮、磷的固存潜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改进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贵州草海黑颈鹤栖息地不同水位梯度下沉积物汞(Hg)、砷(As)形态及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湿地沉积物中Hg含量在0.45~1.51-mg/kg之间,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形态组成上,残渣态汞(Res-Hg)>有机结合态汞(Org-Hg)>碳酸盐结合态(Car-Hg)>铁锰氧化态(Fe-O-Hg)>可交换态(Ex-Hg),不同水位梯度下含量和赋存形态在不同区域不一致.As含量在16.4~23.8-mg/kg之间,形态依次为残渣态砷(Res-As)>有机结合态砷(Org-As)>铁锰氧化态砷(Fe-O-As)>碳酸盐结合态砷(Car-As)>可交换态砷(Ex-As).-As含量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持平,随着水位梯度的抬升,其总量呈增加趋势,残渣态占比逐步增多,性质逐渐稳定.采用地积累指数(I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Hg、As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表明,基于草海较高Hg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4.
昆明草海晚更新世硅藻植物群及其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草海2号孔硅藻植物群生态演化及沉积特征的研究,将草海晚更新世划分为十个硅藻带和五个环境演化段落,说明5万年以来草海经历了由河流三角洲—中深湖滨—浅湖—沼泽的发展过程,在距今4.4万年时,滇池湖达到高潮,以后一直湖退,其中距今2.8万年左右由于河口砂坝的发展而形成海埂,使草海与滇池相对隔离而进入一个独立发展阶段,并加快了草海沼泽化进程。从气候上看,5万年以来,草海也经历了凉—暖—凉—温的两次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草海位于黔滇交界,主要受印度夏季风的影响,其湖沼沉积物记录了中—晚第四纪的环境变化历史,是研究第四纪环境和季风演变的良好载体。本研究选取的南屯NT03钻孔,岩心长405 cm,在放射性碳同位素(AMS14C)测年基础上建立了年代序列,并进行了沉积物的色差值(L*)、烧失量(LOI550)、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和有机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等古环境替代指标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L*、LOI550和TOC等3个有机碳含量指标同步变化,共同指示该钻孔序列经历了3个沉积环境演变阶段,即末次盛冰期晚期(21—15 cal ka BP)河流—冲积相沉积阶段、冰消期至早中全新世(15—4 cal ka BP)高湖面湖泊—沼泽相沉积阶段和晚全新世(4 cal ka BP以来)洪冲积相沉积阶段。近2万年以来草海湖沼面积经历的收缩→扩张→收缩演变过程与石笋氧同位素变化基本吻合,表明季风降雨是引起草海湖泊水体和周边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δ13Corg指标变化范围为-29. 28‰~-24. 19‰,表明草海盆地周围植被组成在末次盛冰期以来C4草本虽然略有增加,但均以C3植物为主。同时,TOC和δ13Corg指标证明了B/A冰消期暖事件对盆地边缘区的湿地泥炭富集起到关键作用,而多指标揭示了近4 ka以来水域变浅并发展成为冲积环境的过程,也可能与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减弱所带来的降水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滇池草海底泥疏挖对水体水质及底泥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1998年 5月起 ,滇池草海经过近 1年的疏挖 ,清除底泥约 4 0 0× 10 4 m3,使内草海水体质量有明显改善。内湖底质的有机污染物及金属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 ,减少了泥层中污染物向水体的扩散 ;大部分水体透明度达到 0 .8m ,已超过沉水植物恢复的需补偿深度 ,为草海水生态恢复创造了条件 ;疏浚区水深增加 ,湖容扩大 ,提高了草海的调蓄能力。但与外草海及外滇池对照点底泥相比 ,草海底泥金属污染物含量仍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矿物学报》2016,(1)
沉积物被认为是水环境中污染物残留程度的"指示剂",能够客观地反映其污染状况。本文开展了滇池草海及其入湖河口国家监控断面表层沉积物中优先控制的16种PAHs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估研究,阐明了这类污染物的残留水平、分布、组成、来源、随季节变化情况等,评估了该湖区范围存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该流域PAHs的防治对策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AHs在草海及其入湖河口沉积物中均有检出,ΣPAHs在雨季和旱季残留水平分别为706~11510 ng/g和787~12271 ng/g;草海北部区域PAHs的残留量相对较高,对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地潜在危害;PAHs残留主要以中环芳烃为主,高环和低环芳烃次之;TEQs和TEQcarc的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S1R1R3R2S3R4R5S2;8种致癌性PAHs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沉积物中PAHs的潜在毒性;源解析表明该地区PAHs主要来自燃烧源,且以生物质燃烧为主导;与国内外污染状况相比,草海及其入湖河口PAHs残留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而d Ban A、Ba P、Bb F和Ba A所占比重较大,应被列为PAHs污染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威宁草海第四纪窑上组沉积物主量元素和REE特征,探讨沉积物物源特征、气候演变情况、沉积物堆积控制因素。结果表明:Al、Mg、Ca、K、Na和Ti的含量变化在剖面上一致,它们的相关系数很高(0.522~0.985)。Fe含量和Mn含量呈正相关形式,与Al、Mg、Ca、K、Na和Ti呈负相关。Fe2O3含量在土黄色粘土的铁质层很高(42.86%~50.57%)。样品中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贵州土壤、贵州碳酸盐岩风化壳配分模式很相似,与峨眉山玄武岩配分模式不一致,但其含量略低于贵州碳酸盐岩风化壳的含量;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且碳酸盐岩强烈风化成土作用使REE超常富集,在剖面上呈现高ΣREE(平均219.38μg/g)。通过Mg/Ca、MgO/Al2O3、(CaO+K2O+Na2O)/Al2O3、(Fe2O3+Al2O3)/(MgO+CaO)、(K+Na+Ca+Mg)/(Fe+Mn)、(Al+Fe+Mn)/(K+Ca+Mg)和(MgO+Na2O+CaO)/Al2O3等气候指标研究,表明在草海窑上期为湖泊沉积时期,气候经历了由温暖湿润向冷干的转变。同时,认为物源性质、构造运动、气候等共同控制该区沉积物形成。 相似文献
9.
草海位于黔滇交界,主要受印度夏季风的影响,其湖沼沉积物记录了中—晚第四纪的环境变化历史,是研究第四纪环境和季风演变的良好载体。本研究选取的南屯NT03钻孔,岩心长405 cm,在放射性碳同位素(AMS14C)测年基础上建立了年代序列,并进行了沉积物的色差值(L*)、烧失量(LOI550)、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和有机稳定碳同位素(δ 13 C org )等古环境替代指标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L*、LOI550和TOC等3个有机碳含量指标同步变化,共同指示该钻孔序列经历了3个沉积环境演变阶段,即末次盛冰期晚期(21—15 cal ka BP)河流—冲积相沉积阶段、冰消期至早中全新世(15—4 cal ka BP)高湖面湖泊—沼泽相沉积阶段和晚全新世(4 cal ka BP以来)洪冲积相沉积阶段。近2万年以来草海湖沼面积经历的收缩→扩张→收缩演变过程与石笋氧同位素变化基本吻合,表明季风降雨是引起草海湖泊水体和周边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δ 13 C org 指标变化范围为-29.28‰~-24.19‰,表明草海盆地周围植被组成在末次盛冰期以来C4草本虽然略有增加,但均以C3植物为主。同时,TOC和δ 13 C org 指标证明了B/A冰消期暖事件对盆地边缘区的湿地泥炭富集起到关键作用,而多指标揭示了近4 ka以来水域变浅并发展成为冲积环境的过程,也可能与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减弱所带来的降水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西南岩溶山区,分布着许多断陷盆地,是主要的人口聚居区和经济发展区.由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所决定,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每当旱季或遇上干旱年,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紧缺,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南盘江上游草海断陷盆地为例,揭示断陷盆地岩溶水赋存规律,为断陷盆地岩溶水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