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42篇 |
免费 | 1052篇 |
国内免费 | 15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46篇 |
地球物理 | 608篇 |
地质学 | 5007篇 |
海洋学 | 655篇 |
天文学 | 42篇 |
综合类 | 188篇 |
自然地理 | 3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166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181篇 |
2020年 | 170篇 |
2019年 | 189篇 |
2018年 | 147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90篇 |
2015年 | 176篇 |
2014年 | 251篇 |
2013年 | 193篇 |
2012年 | 237篇 |
2011年 | 256篇 |
2010年 | 237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226篇 |
2006年 | 217篇 |
2005年 | 218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208篇 |
2002年 | 187篇 |
2001年 | 206篇 |
2000年 | 167篇 |
1999年 | 185篇 |
1998年 | 194篇 |
1997年 | 199篇 |
1996年 | 178篇 |
1995年 | 214篇 |
1994年 | 197篇 |
1993年 | 145篇 |
1992年 | 183篇 |
1991年 | 175篇 |
1990年 | 199篇 |
1989年 | 134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7篇 |
1976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45年 | 3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4):66
本书采撷了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地理学、冰川学、地貌学等领域学术著作的精品,共29篇。论文大致反映了李先生关于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探讨、冰川地貌与沉积相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明、青藏运动、西部开发研究和其他重要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李绍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7,17(2):8-8,28
中韩合作南黄海第四纪地质对比研究之进展PROGRESSOFSINO-KOREAQUATERNARYGEOLOGICCORRELATIONSTUDYOFTHESOUTHYELLOWSEA黄海是典型的冰后期的边缘海,中韩两国共享南黄海陆架。黄海及其陆架对... 相似文献
4.
5.
6.
鲁西隆起区发育有大量的北西向脆性断裂。依据野外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详细解析认为,北西向断裂系经历了早期的右行压剪、右行张剪,以及后期的左行压剪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活动。由与北西向断裂活动相伴生的同期侵入岩体的 K-Ar测试结果分析,北西向断裂系在距今约160 Ma及距今130~110 Ma分别经历了右行压剪与右行张剪构造活动;通过分布在隆起区不同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分析、冷却史反演,厘定鲁西地体在距今90~80 Ma存在一次区域性快速冷却构造事件,该构造事件与北西向断裂系的左行压剪构造活动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鲁中南隆起区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野外调查,并综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鲁中南地区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鲁中南隆起区第四纪断裂活动具有时空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第四纪时期断层活动强度变化和断裂活动的群集性以及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段分布的局限性上。对于鲁中南地区而言,活动断层可以分为中更新世中期(500kaBP)至晚更新世初期(90kaBP)活断层和晚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活断层两类;其中前一类(主要是中更新世断裂)断裂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广泛,而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断裂段的数量较少,分布较局限。它们对地震的控制能力不同,前者可控制5.5级左右的地震,而后一类可控制6-7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古土壤与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暗绿色硬粘土层是上海地区主要建筑持力层之一,也是划分全新统与更新统的标志层,前人已做过大量研究,但尚缺乏古土壤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本文首次从古土壤学的角度系统研究了该层的古土壤特征,通过粒度分析发现有粘粒的生成,微形态研究发现有粘粒及铁锰、碳酸盐等化学组分的迁移与淀积,化学全量分析得出该层的硅铝率为2.80~3.37,说明该层已发生较强的成土作用,可以确认该层为古土壤层,并进一步把该层划分为4个B层、3个A层,亦即该层为复合古土壤层。根据该层的成土特征,将其命名为古潮土 相似文献
9.
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纪自然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变迁,作为地球环境演変过程的最新一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第四纪地质和海岸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沉积物中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对古气候及植被变化、海陆变迁等自然环境演变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宁波地区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
宁波滨海平原,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仅850平方公里。本区的第四纪地质调查主要是由浙江省地质局等有关单位进行的。我们利用浙江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提供的钻探岩芯祥品,作了孢粉、微体古生物、软体动物化石分析,并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C14实验室,作了部分样品的测年。本文总结已获得的资料,提出宁波地区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以往认为宁波组沉积时期的古气候为寒冷干燥或冷凉干燥。本文依据北仑B_(12)孔的孢粉资料,阐明在这一冷期中曾有一次相对较暖的气候波动,据此又可分冷凉—温和—温凉三个阶段,湿度以略湿为主。此外,还讨论了本区在晚大理冰期温度、湿度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