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99篇 |
地质学 | 43篇 |
海洋学 | 6篇 |
综合类 | 2篇 |
自然地理 | 4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湖流域重污染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太湖流域重污染区1999年、2007年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结果的分析,获取了太湖流域重污染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信息,分析了8 a来研究区内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趋势,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99~2007年,太湖流域重污染区内耕地面积从2 033.53 km2减少到1 401.04 km2,而林地、建设用地、园地、水域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1999~2007年太湖流域重污染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使研究区生态资产减少了2.40亿元,除气体调节和原材料以外,各单项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均呈现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焦点历经管网设计、不透水面阈值控制、低影响开发及土地利用管理等过程,呈现"多尺度多视角衔接"趋势。本文聚焦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调蓄功能变化机制及管理应用,揭示了1985-2015年来建设占用耕地是调蓄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发现基于小流域的调蓄功能变化与建设用地强度整体低关联,但局部高相关,高相关的地区位于大城市或某些乡镇周边的建设增长热区,而这些热区的建设用地与调蓄空间规模较大且接触机会更多,是开发之前调蓄空间保护、开发控制以及开发之后综合管理等3个土地利用调蓄目标因子协调不当的结果;最后提出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345"模式,即以3个目标因子和5类控制要素为基础,实施土地利用调蓄创建、防御、拓展与保护等4类差别化战略模式,从更大尺度认识老城区和新区的雨洪关联,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本土认知和视野。 相似文献
3.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及其与环境系统关联机制是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方向。采用多期数据及空间分析技术,揭示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时期的城乡用地扩张特征及其洪涝危险性。结果表明:1985—2010年城乡用地扩张增量高达5 406. 02 km~2,扩张增率2000年后急剧上升,以大城市为核心集聚型扩张,上海及沿沪宁线扩张热区持续增加,而沪杭线及沿江扩张热区动态变化;城乡用地扩张从洪涝危险低级区向高级区转移,呈现趋势不明型、低增高减-低减高增型以及低减高增型3种类型,而高危险区新增用地有66. 2%来自新区开发;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与低洪涝危险区有限供给的矛盾是主因,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政策演变是主推力。高危险区城乡扩张给其自身及其下游都带来更高的洪涝威胁和防洪投资,建议重点研究新区用地优化与海绵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明确湿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开展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利用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太湖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模型、景观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太湖流域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20年期间8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湖流域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面积共减少了6 328.17 km2,其中,水田、滩涂和滩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河渠和水库坑塘面积呈增加趋势,湖泊面积相对稳定;太湖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大面积水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有6 383.90 km2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其中,有6 230.35 km2水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湿地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连通性逐渐降低,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趋于均衡化,景观异质性增加;湿地变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太湖流域湿地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壤类型、地貌类型也是湿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太湖流域1931年、1954年、1983年和1991年等4次典型梅雨降雨1流域水性、洪水运动和洪涝灾害损失的对比分析,指出梅雨降雨是造成太湖流域降雨总量大、水位高和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研究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了探明太湖水体中胶体磷含量,更深入认识营养盐在大型浅水湖泊中的循环过程和机理,分别从太湖的梅梁湾和贡湖湾两个不同类型的湖区采集水样,利用切向流超滤方法分离出胶体物质,对太湖水体中胶体磷含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水体春季胶体磷含量在0.017-0.029 mg/L间,其中梅梁湾藻型湖区胶体磷含量范围是0 023- 0.029 mg/L,贡湖湾草型湖区胶体磷含量在0.017-0.022 mg/L间.梅梁湾水体胶体磷占总磷比例平均为28.6%;而贡湖湾胶体磷占总磷比例平均达到39.3%.梅梁湾水体真溶解态磷含量显著高于贡湖湾水体,达贡湖湾的4倍.与澳大利亚的17个湖泊相比,太湖属胶体磷含量偏低的湖泊,但相对于海洋的研究结果,太湖胶体磷含量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7.
太湖流域经济发展及其对洪涝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太湖流域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太湖流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规模大、流域内区域差异明显。本文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洪涝问题做了分析,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地区承灾能力下降,洪涝灾害损失加大;土地利用变化,流域产水量增加,改变了洪涝形势;地面下沉影响了防洪工程的效益;圩区建设在发挥巨大的防洪除涝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负面效益。 相似文献
8.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1):118-118
地学的探索 第六卷 地球信息科学陈述彭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本卷收入有关地球信息科学的文章共 5 7篇。内容主要包括 :①地球信息科学 :论述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的有关理论问题 ,阐述新经济时代的地球信息科学及其应用 ,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产业化浪潮 ;②数字地球战略 :讨论数字地球战略产生的背景及其制高点 ,数字地球带来的挑战 ,以及探讨数字地球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③卫星遥感应用 :论述航天遥感应用的若干新理念、遥感地学分析的时空维 ,以及地理时空等级理论研究 ;④地学信息图谱方法与知识创新 :阐述地学信息图谱的概…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低于5米的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69.4%,此地又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所以湿地面积广大,占流域的65.9%,湿地资源类型众多,主要有:湖泊湿地、水库、池塘、稻田和少量沼泽湿地。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