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4篇 |
免费 | 141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篇 |
大气科学 | 25篇 |
地球物理 | 36篇 |
地质学 | 209篇 |
海洋学 | 12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93篇 |
自然地理 | 7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2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5 毫秒
1.
东海西湖凹陷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西湖凹陷存在异常温压系统的现象,利用钻井测温资料、测井声波时差压力、流体包裹体、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对西湖凹陷的温压系统特征、类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单元具有各异的温压场特征;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单元的温压系统类型不尽相同,其中保散斜坡带和三潭深凹为高压型温压系统,浙东背斜带为常压型温压系统;西湖凹陷不同温压系统具有各异的流体流动样式和油气运聚规律;浙东中央背斜带内的流体能量相对最低,是研究区内有利的油气运聚区域。 相似文献
2.
始新统平湖组是东海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储层,但受资料条件的限制,应用常规方法无法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制约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部署和进程。应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结合测井曲线、岩心、岩性及区域地质资料,对平北地区平湖组的岩相进行了精细解释,并对有利目标区进行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平北地区平湖组发育潮汐控制的三角洲相和潮坪相两种类型的沉积相,并以三角洲相内的储层发育,砂体连片性好,工区西南部三角洲前缘相发育区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地质、钻井、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在油气分布特征和来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控制西湖凹陷孔雀亭气田油气成藏及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孔雀亭气田油气主要分布在始新统平湖组储层内,具有 相似文献
4.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北段平湖组受河流与潮汐作用共同影响,水动力条件复杂,分支流水道砂体与潮汐水道砂体的成因存在争议。通过煤层与泥岩的微观岩石学特征分析,探讨其岩石结构与矿物组成、泥岩中碎屑颗粒排列方式、水动力条件与水介质环境,进而划分岩性相类型,展开砂-泥岩一体化的微相划分与水动力分析。其中,薄煤层可分为封闭洼地含草莓状黄铁矿煤层、分支流间湾沼泽纯煤层与天然堤粉砂质纹层煤层;泥岩可分为封闭洼地水平纹层状菱铁矿、分支流间湾含结核状菱铁矿,以及砂岩中交错纹层状菱铁矿。泥岩中广泛发育的菱铁矿指示平湖组沉积时期,发育富铁的局限潟湖环境;泥岩中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与伊利石混合的黏土为主,指示淡水-海水混层的沉积水介质环境。泥岩中微古生物与煤的显微组分指示其互层的箱形、钟形砂体为三角洲背景下的水道沉积,砂体为多期水道叠置的复合体。薄煤层与碳质泥岩及相关砂岩的微观岩石学分析表明,平湖斜坡北部平湖组具有典型的缓坡局限浅水沉积背景,陆源有机质供给丰富,泥岩中普遍富含碳质,砂体以单向水流沉积作用为主。薄煤层与泥岩岩相分析为薄煤层与砂岩成因分析提供了新的沉积学信息,为砂体预测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下第三系储层砂岩为长石岩屑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杂基含量小于5%,矿物成分主要为伊利石和绿泥石;胶结物主要成分为高岭石、石英次生加大边、碳酸盐矿物,总含量小于10%. 相似文献
8.
9.
西溪湿地外来植物及其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典分类及群落学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对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特别是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境、危害程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溪湿地现有外来种子植物97科234属328种,其中被子植物91科220属311种。菊科、禾本科和蔷薇科等14科所含属种是该地外来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菊科、禾本科占绝对优势;菊科外来植物在外来种中所占比例大,且危害较重。景观改造、湿地植物园引种是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种类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西溪湿地现有外来入侵植物共27科55属71种,原产地为美洲的48种,占总种数的67.61%;原产地为欧洲的9种,占12.68%。外来入侵植物以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居多,有52种,占总种数的73.24%,落叶灌木仅1种(占1.41%)。提出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的编目、监测和数字化管理的建议,并建议将美丽飞蓬、南美天胡荽、再力花和黄菖蒲等4种外来植物列入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 相似文献
10.
加快实现传统优秀湿地文化传承和发展,形成乡村湿地与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业和小规模创意手工业等结合的产业模式,对解决湿地过度利用问题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恢复乡村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在厘清湿地文化内涵与湿地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传统湿地文化面临部分优秀湿地文化消失、传承利用泛娱乐化和外来文化入侵的问题,从保护意识薄弱、传承动力不足以及缺乏深入挖掘和有效传承路径等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从传统湿地文化鉴别保护、传统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观念和思维方式现代化以及湿地文化利用现代化等方面实现传统湿地文化现代化传承。并以洱源西湖湿地为例,通过静态整体性保护和全方位活态传承,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湿地文化传承和发展模式,以期为我国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