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0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9篇 |
大气科学 | 48篇 |
地球物理 | 77篇 |
地质学 | 380篇 |
海洋学 | 57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21篇 |
自然地理 | 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2.
西藏它日错地区是中特提斯的一个重要深坳陷区,发育了巨厚的下白垩统海陆交互相和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其中多巴组厚度超过了地500m,主要沉积相类型包括陆源碎屑湖坪相、碳酸盐浅海、水下浅滩,混合沉积过渡带等,在它日错一带形成坳陷中心,主要物源从南、西南方向进积,多巴组的烃源岩主要为浅海相地,向它划方向增多、加厚、有机质类型为混合型,可能的集集岩是浅滩相介壳灰岩、浅海相泥晶灰岩及潮坪相砂岩,裂隙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而潮下带泥岩则可成为有利盖层,垂向上由于多旋回叠加,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盖组合,但所发现的烃源岩厚度较薄是其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数学形态学变换实现空间分析中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算法, 并将这一方法引入空间分析的数据处理中。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对于空间分析中一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地质构造沉降是地壳的一个长期、缓慢运动过程。开展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GPS监测研究,对地质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高精度GPS高程测量在江汉~洞庭湖平原区构造沉降观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6.
对土壤中14种有机氯农药的超声提取技术和磺化、固相萃取小柱两种净化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提取节省提取时间,提高分析效率;磺化法和固相萃取小柱法都有净化作用,但磺化法使样品中的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全部损失;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当丙酮-正己烷淋洗液体积比为1∶9、淋洗液收集8 mL时回收率>90%,干扰最小。方法检出限为0.63~2.59μg/kg,精密度(RSD,n=7)为1.17%~14.66%,基体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2.78%~106.94%。方法用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批量土壤样品的实际分析,检测结果满足评价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贵州冬季相对湿度大、风速小的气候背景下,综合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计算并讨论了9个市州代表站人体舒适度指数IHC及其对温湿环境的响应,发现贵州省冬季低温、高湿对IHC指数具有负贡献,其中气温的高低对IHC指数影响尤为明显,并且在平均相对湿度越高的环境下,IHC指数对平均气温的变化就具有越高的敏感性,因此在贵州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冬季由于平均气温较低、加之平均相对湿度较大,人体舒适感降低尤为明显。从回归方程出发,讨论贵州省冬季△IHC对△T=1σ或△RH=1σ变化的响应,发现平均气温是影响IHC指数变化的主要指标,而相对湿度作为辅助指标对IHC指数有着增大或减小的调节作用。通过分析IHC指数的稳定持续性,发现其能有效客观的表征出贵州省低温的持续性特征,并且能反映出在平均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人体感觉的不舒适持续日数增加,即加大了人体的不舒适感。 相似文献
8.
9.
The type of convergent boundaries forming in the area of mantle plumes is considered. These convergent boundaries (West Pacific type)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Pacific. West Pacific-type boundaries are a regular succession of structures from ocean to continent: island arcs, marginal basins, rift basins, and associated OIB-type volcanics at the continental edge. The convergence zones are up to a thousand kilometers wide.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the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Fold Belt forming the folded periphery of the Siberian continent have shown that the continent drifted above the African plume or corresponding low-velocity mantle province for most of the Phanerozoic (up to the Early Mesozoic inclusive). This fact determined the West Pacific type of convergent boundaries for the accretionary structures of the Central Asian Fold Belt. The drift of Siberia from African to Pacific province in the Late Cenozoic determined th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rgent boundar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including extensive intraplate magmatism in continental Asia in the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