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篇 |
大气科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12篇 |
地质学 | 144篇 |
海洋学 | 26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3篇 |
自然地理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尽管角闪石在地壳中大量存在 ,但是蓝色钾 钠透闪石却是角闪石中的稀有品种。本文采用X射粉晶线衍射和晶胞参数计算 ,确定该矿物为蓝色的钾 钠透闪石 ,用电子探针 (EMPA)精确分析了它的化学成分 ,确定为钾 钠透闪石 ,而不是蓝色软玉 (即不是透闪石或阳起石 )。 相似文献
2.
自1855 年黄河改道北行至今,山东省的渤海湾海岸线向海方面推移了19km ,黄河泥沙的造陆面积达2827km2 ,而在江苏省北部从双洋口至小丁港150km 的海岸线上共失去土地1320km2 以上。作者认为,可以疏通明清黄河故道作为引黄工程,利用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于黄海沿岸,以减缓黄海岸线的侵蚀,还可抑制黄河泥沙沉积而造成的渤海的淤积。 相似文献
3.
山西堡子湾金矿床元素地球化学成矿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堡子湾金矿是华北地台北缘受印支-燕山期线性隐爆角砾岩带控制的金矿床,产于角砾岩体内,产状与角砾岩体基本一致,对该金矿进行了平面,剖面,纵投影面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最佳指示元素,建立了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进行了回归预测、用与金相关性最好的As/Ni值进行了预测及综合预测,确定了有利的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4.
利用Farrell模式,结合烟台海洋洁潮汐,估算了海潮对烟台地倾斜、伸缩仪观测影响的量值。有了这一数据,就可以根据烟台的海潮观测资料对地倾斜、伸缩仪观测资料进行海潮影响的改正。 相似文献
5.
大洋钻探诸多科学目标的实现与包括钻探、取芯、测试和海底观测技术在内的各种新技术的开发和革新密不可分。即将开展的IODP计划,将对各种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在钻探技术上,将联合使用多平台,以实现区域更广深度更大的钻探作业;在取芯技术上,取样范围更广,从各种岩石取样到地下流体的取样,并要求样品保持原始状态,同时确保获得更高的岩芯采收率;在测试上,要求采用随钻测试技术,以适时地获得地下真实信息;在观测技术上,要求开发各种工具,去除由于钻探造成的扰动,使得各种观测仪器能够进行长期的跟踪观测。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与调控战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1999年度中国大陆降水量、水资源量和供需水量的分析,理论上提出了潜在的水资源和现实的水资源两个概念,潜在的水资源是所有形式产水量的总和,现实的水资源是指具有利用价值的水资源,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战略应着力于将潜在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水资源,但在西北干旱地区,如何使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潜在水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大陆范围内,潜在的水资源是丰富的,但现实的水资源不足,中国未来需水总量并不会有大的增加,但对水质的要求会有较大的提高。从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观点出发,分析了从降水量到供需水量过程中一系列环节的调控途径和原理,指出了水资源宏观调控的技术和方法——植被调节、地表水水库调节、地下水水库调节和水体污染控制。针对我国各区域的具体特点,阐明了在不同区域水资源调控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不同灌溉对阜康地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阜康生态试验站试验小区1999-2000年冬小麦不同灌溉量控制试验,验证了冬小麦水分敏感期为拔节-灌浆期,探讨了该区冬小麦产量与灌水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阜康地区冬小麦返青水应采用“小水”灌溉的方式。同时通过对小区冬小麦成熟期灌水过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的动态观测分析,提出冬小麦在成熟期对灌溉水分的消耗利用集中在0-30cm土壤层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32个测站1951以来的降水记录以及上海、南京等6个站120年降水序列的分析表明,199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来降水最多的10年。降水的偏多导致洪涝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加强。最近120年中12次异常多雨的年份,出现在1990年代的就有4次。1951年以来的6个异常多雨夏季个例的合成分析表明,与洪涝直接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形式是在江南有偏强的向北经向风及水汽输送异常,而在华北及偏北地区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