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93篇 |
免费 | 16966篇 |
国内免费 | 41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03篇 |
大气科学 | 5106篇 |
地球物理 | 6094篇 |
地质学 | 19775篇 |
海洋学 | 4894篇 |
天文学 | 538篇 |
综合类 | 2881篇 |
自然地理 | 40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03篇 |
2024年 | 1277篇 |
2023年 | 1553篇 |
2022年 | 2129篇 |
2021年 | 2315篇 |
2020年 | 2105篇 |
2019年 | 2142篇 |
2018年 | 2098篇 |
2017年 | 1833篇 |
2016年 | 1937篇 |
2015年 | 2164篇 |
2014年 | 2101篇 |
2013年 | 2388篇 |
2012年 | 2506篇 |
2011年 | 2483篇 |
2010年 | 2413篇 |
2009年 | 2210篇 |
2008年 | 2072篇 |
2007年 | 1934篇 |
2006年 | 1841篇 |
2005年 | 1455篇 |
2004年 | 1037篇 |
2003年 | 852篇 |
2002年 | 921篇 |
2001年 | 886篇 |
2000年 | 710篇 |
1999年 | 508篇 |
1998年 | 258篇 |
1997年 | 248篇 |
1996年 | 211篇 |
1995年 | 163篇 |
1994年 | 193篇 |
1993年 | 130篇 |
1992年 | 117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85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20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10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Although Eddy Covariance (EC) technique is one of the best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energy and mass exchanges between underlying surface and atmosphere in micrometeorology, errors and uncertainties still exist without necessary corrections. In this paper, we will focus on the effect of coordinate system on the eddy fluxes. Based on the data observed over four sites (one farmland site, one grassland site and two forest sites), the effects of three coordinate system transforming methods (Double Rotation-DR, Triple Rotation-TR and Planar Fit-PF)on the turbulent fluxes are analyzed. It shows that (i) the corrected fluxes are more or less than the uncorrected fluxes, which is related mainly to the sloping degree of surface,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and (ii) pitch angle has a sinusoidal dependence on wind direction, especially in the regular sloping terrain; and (iii) PF method is something like the simplification of TR or DR,and there are not obvious distinctions in correction in sloping grassland and flat farmland, but PF method is not suitable for uneven and irregular forest sites. 相似文献
3.
精确同位素地质测年结果表明,沂水岩群形成时代为2 760~2 700Ma,泰山岩群雁翎关岩组、柳杭岩组下亚组和孟家屯岩组形成时代为2 750~2 700Ma,均属新太古代早期;泰山岩群柳杭岩组上亚组、山草峪岩组形成时代为2 600~2 540Ma(被峄山岩套石英闪长岩和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侵入),济宁岩群岩浆锆石年龄(2 561±24)Ma,均属新太古代晚期。荆山群和粉子山群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晚期。芝罘群碎屑锆石U-Pb年龄(1 658±32)Ma、(1 792±43)Ma,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云台岩群花果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800~740Ma,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4.
砂岩中自生石英的来源具有多样性 ,它受时间、温度、深度和源区物质成分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并从其一种或多种成岩过程中获得 ,并通过对流方式加以运移 ,然后在pH值、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下于合适的部位加以沉淀。 相似文献
5.
盐度对珠母贝幼虫和稚贝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珠母贝早期发育阶段最适存活和生长条件,于2013年5—6月在珍珠贝养殖场进行不同海水盐度对珠母贝直线铰合期幼虫、壳顶期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珠母贝直线铰合期幼虫存活适宜盐度为2285—3886,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2043—4123,最适盐度为3110;壳顶期幼虫存活适宜盐度为2310-3914,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2029—4009,最适盐度为3110·3502;稚贝存活适宜盐度为2064—3910,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1938—4130,最适盐度为2719—3110。 相似文献
6.
花岗岩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岗岩是地壳生长、发展以及再循环的地质见证,是地质科学中壳–幔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流体与固体地球化学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前沿。近二百年来,有关花岗岩的研究经久不衰,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混合花岗岩派与岩浆花岗岩派的论争,代表花岗岩成因研究开始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一派以变质作用条件下地壳重熔的地质观察为基础,另一派以简单的玄武岩浆分异为依据,而展开论争。(2)地壳重熔实验阶段。以地壳岩石为源岩的热力学实验的开展,是花岗岩热力学研究的开始。(3)随着重熔实验的全面开展,包括了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的研究,促使热力学熔融体系在花岗岩成因研究上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使地质上的共生组合法则得以与热力学接轨。同时由于微量元素应用于花岗岩,它的多元机理(multiple stage mechanism)进一步确立,为动态研究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结合阶段,属于近代花岗岩研究的范畴,代表着花岗岩体系与动态地质演化过程的接轨,并开始建立一个地质实际的观察模式,为进一步向动力理论发展做好准备。为此,对花岗岩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如平衡热力学的应用,流体在花岗岩中的重要性,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的结合以及热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根据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NX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砂岩储层为低孔-特低、超低渗透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孔喉组合主要为中孔-细喉型和小孔-细喉型。早期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使研究区长6段储层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作用。压实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45.9%~65.6%,平均为56.5%;胶结作用丧失的孔隙占原始孔隙的21.8%~46.4%,平均为28.3%,粘土矿物、碳酸盐是造成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类型。长石、浊沸石、岩屑等的溶蚀作用极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改善了现今孔隙的22.2%~71.4%,平均44.2%。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长6储层已基本变为特低~超低渗透,该时期之后,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弱,储层物性基本保持到现今。 相似文献
8.
陈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6,26(2):1-5
当前我国水产品出口屡屡受挫.如何提升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认为。制约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外部因素: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强化;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使我国在保护水产品生产和贸易上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生态标签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威胁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内部因素:政府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水产品生产加工方面的制约;行业组织化程度低,恶性竞争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产服务和信息服务能力弱;水产品市场体系的制约因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政府补贴、加强养殖监管、健全合作组织、实施品牌战略等一系列提升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采用香港1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进行1 h、2 h、3 h和4h静态PPP解算,获得4组PPP坐标序列,利用调和分析求取11个测站处8个主要分潮的负荷位移参数(振幅和相位),将其与海潮模型计算的负荷位移参数进行对比,并比较分析PPP反演值与海潮模型值改正海潮负荷信号的效果。结果表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不同PPP结果反演8个分潮的负荷位移分别具有约5 mm和7 mm的差异;PPP反演8个分潮垂向负荷位移优于全球海潮模型,但水平方向上的反演效果稍弱。 相似文献
10.
垂直度控制和标高控制是确保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传统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施工垂直度控制和标高控制方法存在着工作过程繁琐、效率低、精度难尽人意等若干问题,为了克服传统法的缺陷,提出了利用GPS技术进行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施工垂直度与标高控制的新思路,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施工垂直度与标高的GPS控制摆脱了传统方法对地面控制点的过度依赖,实现了对施工垂直度与标高的快速、高效、高精度控制,确保了施工质量。结合工程实例叙述了利用GPS技术控制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施工垂直度与标高的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