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2篇 |
免费 | 3020篇 |
国内免费 | 7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1篇 |
大气科学 | 649篇 |
地球物理 | 1082篇 |
地质学 | 3178篇 |
海洋学 | 910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324篇 |
自然地理 | 59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0篇 |
2024年 | 243篇 |
2023年 | 274篇 |
2022年 | 331篇 |
2021年 | 368篇 |
2020年 | 339篇 |
2019年 | 348篇 |
2018年 | 338篇 |
2017年 | 285篇 |
2016年 | 298篇 |
2015年 | 335篇 |
2014年 | 321篇 |
2013年 | 348篇 |
2012年 | 442篇 |
2011年 | 420篇 |
2010年 | 402篇 |
2009年 | 314篇 |
2008年 | 345篇 |
2007年 | 343篇 |
2006年 | 302篇 |
2005年 | 285篇 |
2004年 | 205篇 |
2003年 | 120篇 |
2002年 | 120篇 |
2001年 | 118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6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1934年 | 2篇 |
1928年 | 3篇 |
192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lthough Eddy Covariance (EC) technique is one of the best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energy and mass exchanges between underlying surface and atmosphere in micrometeorology, errors and uncertainties still exist without necessary corrections. In this paper, we will focus on the effect of coordinate system on the eddy fluxes. Based on the data observed over four sites (one farmland site, one grassland site and two forest sites), the effects of three coordinate system transforming methods (Double Rotation-DR, Triple Rotation-TR and Planar Fit-PF)on the turbulent fluxes are analyzed. It shows that (i) the corrected fluxes are more or less than the uncorrected fluxes, which is related mainly to the sloping degree of surface,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and (ii) pitch angle has a sinusoidal dependence on wind direction, especially in the regular sloping terrain; and (iii) PF method is something like the simplification of TR or DR,and there are not obvious distinctions in correction in sloping grassland and flat farmland, but PF method is not suitable for uneven and irregular forest sites. 相似文献
2.
储层流动单元是指影响流体流动的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在内部相似,在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它是基于油藏数值模拟的目的提出的,对于油气田开发,特别是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对流动单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笔者在研究各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最简单的划分方法,该方法可直接从测井解释成果图上读取数据,求出存储系数和渗流系数,通过聚类分析划分出流动单元。该方法虽有不足,但简便易行,且在单一沉积微相中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4.
根据测量数据处理的特点:常常要面对大量的矩阵运算和海量的数据处理,尤其是矩阵的相乘和求逆。通过对vc++6.0和MATLAB6.5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利用Vc++调用MATLAB6.5C/C++数学库快速开发测量平差软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简要地总结和分析了两者联合编程的实现方法。较详细地介绍了作者用VC++调用MATLAB6.5C/C++数学库开发测量平差软件的过程,解决了高程网间接平差的计算。 相似文献
5.
通过面上地质调查,在黔东南雷山—锦屏一带的新元古代清水江组含火山碎屑之砂泥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有滑塌、滑移及阶梯状微断层。根据前人对形成该软沉积物变形的模拟试验成果,推断该类软沉积变形的机制与震动液化有关,其动力来源于古地震。在清水江组地层分布区,沉积物中含大量凝灰质,显示出古地震与古火山作用相伴频发之特点,这是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在此阶段构造演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得到,除了东北吉辽地区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外,当今中国东部其他地区大陆下都没有俯冲太平洋板块的证据。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巨变不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的俯冲所造成,而是由于软流圈物质上涌形成蘑菇云构造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而引发的重大地质事件。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使岩石圈地幔成为新生地幔与残剩地幔并存的结构,岩石圈被激活,稳定的克拉通地壳褶皱变形,地壳减薄,地震频发,岩浆活动活跃,地面沉降,并形成广袤的西太平洋边缘海。但是岩石圈厚度并未减薄,只是由于岩石圈地幔形成了蘑菇云结构使它的速度降低,与周遍地区的岩石圈结构产生明显差别。蘑菇云地幔发育的地区覆盖整个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东北的中东部、华北的东部、华南的东南缘、马来半岛、印尼、菲律宾、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加罗林盆地和菲律宾海盆。与这个东南亚西太平洋低速岩石圈地幔相对应,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大地椭球面正异常,它应是核幔边界的质量过剩所引起。它与印度洋—西藏地区核幔边界质量亏损引起的负大地椭球面异常孪生,并形成一个控制中国大陆构造的深层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产生的时代可能为中生代或晚古生代。它们之间的地幔环流造成了东南亚西太平洋岩石圈巨变,并驱动印度板块的北移和青藏高原的隆升。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流域旱涝时空分布及组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淮海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0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降水过程资料、国家1:25万DEM数据和1:20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利用降水Z指数对黄淮海流域旱涝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下垫面数据对结果进行修正,并分析黄淮海流域旱涝面积的时间变化特征,对黄淮海地区的易旱区、易涝区进行了划分,进一步选取集对分析法划分了流域内季节间旱涝交替的易发区。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内夏秋两季旱涝问题较为严重,且秋旱面积上升趋势较为明显;黄河和海河流域以干旱居多,淮河则是干旱和雨涝并存,季节间的旱涝交替多集中在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所获得的19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155-243Ma之间,明显地分为2组,分别对应于2个构造活动期,早期为155-189Ma,晚期为189-243Ma。这与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反映的62-100Ma和100-160Ma两个构造期完全一致。早期和晚期构造活动期持续的时间分别为54-60Ma和34-38Ma,而这两个构造期之间的间隔时间,则从早到晚由83-89Ma变为89-93Ma。同时,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与距特斯巴汗断裂和巴寨断裂的距离有关,反映这两条断裂带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统一观点,以地震下土体剪应变衰减为出发点,对土体弱化程度进行整体等级划分,采用简化理论模型,初步研究了土体不同弱化程度与地震动特征相对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土体的弱化程度可划分为低弱化、中等弱化、强弱化和流动破坏(液化)四个等级,土体低弱化和中等弱化状态下地表加速度的高频成分占优,而土体在强弱化和液化状态下地表加速度长周期成分显著占优;与未弱化相比,低弱化PGA变化很小,中等和强弱化的PGA增大,且强弱化下增大显著,而液化下PGA变化则不定;与未弱化相比,土层弱化下低频放大和高频滤波作用同时存在,但二者比例关系则依土体弱化程度和输入波而定;中等弱化下低频放大和高频滤波效应大略相同,强弱化低频放大作用大于高频滤波作用,而液化下对低频丰富输入波低频放大则十分显著;相对未弱化,土体弱化对高频滤波和低频放大比例关系的影响与对PGA放大效应的影响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丹凤群分布于天水市南部,向东延入陕西凤县。通过原岩恢复,其下部层位的岩石以变玄武岩为主,夹安山岩、石英岩、大理岩,中部为变石英砂岩夹玄武岩、薄—微层状石英岩夹安山岩、英安岩,上部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石英砂岩、大理岩夹流纹岩及硅质条带。火山岩为碱性—拉斑系列,锶同位素初始比值低,地球化学特征与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模型相似。通过对丹凤群火山岩地质特征、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丹凤群的沉积环境,处于当时的秦岭古陆南侧的古大洋岛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