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8篇 |
免费 | 526篇 |
国内免费 | 1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6篇 |
大气科学 | 95篇 |
地球物理 | 282篇 |
地质学 | 600篇 |
海洋学 | 211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99篇 |
自然地理 | 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79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新世我国华南沿海广泛发育障壁海岸,此环境下发育独特的障壁海岸三角洲沉积.基于对潮汕地区的现代地质考察,并总结前人的研究认识,得出该地区韩江三角洲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海平面变化、障壁—潟湖体系、河流搬运能力;明确了不同时期三角洲演化的特征及砂体的展布规律;然后,结合螺河三角洲和万宁小海的发育特点,划分出障壁海岸三角洲演化的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障壁—潟湖体系形成,潟湖内开始形成三角洲;发展期:潟湖内水体稳定,三角洲前积较快,障壁沙坝向海迁移;改造期:潟湖逐渐消失,沉积物开始在障壁沙坝外侧沉积,三角洲向海推进;最后,建立了潮汕地区早期潟湖内河流作用为主、后期障壁外多种动力共同作用下的障壁海岸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
海底沉积物再悬浮过程是现代沉积动力过程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海洋沉积地貌的演变、海洋动力环境的变迁、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均具有重要作用。围绕波浪作用下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过程这一研究问题,通过对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从波致再悬浮发生特征及动力机制、波致再悬浮判别条件、波致再悬浮泥沙特征及波致再悬浮过程对海底沉积物的后期改造等方面进行评述,并对目前研究工作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该工作对于系统深入认识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过程、输运及入海泥沙远距离分布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河口海岸带侵蚀淤积过程、非稳定地貌形成过程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基于InSAR、GPS形变场的长白山地区火山岩浆囊参数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获取长白山地区的形变场.结果显示1995~1998年期间,位于长白山东南侧的间白山火山存在6~12 cm的视线向形变。而长白山天池火山处于平静期,没有明显形变.利用2002~2003年的GPS和水准获取的形变数据,分别采用Mogi单源、双源模型反演了长白山地区火山的岩浆囊参数.其中双源模型拟合效果较为理想,两个点源一个位于长白山天池老火山口下方7.9 km处,另一个位于间白山火山下方5.5 km处.对双源模型反演得到的岩浆囊参数进行适当调整,拟合得到与InSAR形变场基本吻合的结果.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火山活动存在时间上的间歇性和空间上的迁移性,为进一步研究长白山地区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将PSInSAR技术引入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形变监测,获取了1992—1998年和2007—2010年2个时段的火山形变信息。结果显示:天池火山在这2个时段内整体抬升,1992—1998年火山较为活跃,雷达视线向平均形变速率为6mm/a,2007—2010年火山活动趋于平缓,雷达视线向平均形变速率为3mm/a;结合水准和GPS数据分析,发现火山口区域地表抬升明显,远离火山口处较为稳定。文中PSInSAR结果与水准数据能较好地吻合,且在空间上有较大覆盖范围,能更直观地反映火山地表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汶川M_S 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7条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整轨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00km×450km的地表连续同震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金川—石棉、黑水—乐山、松盘—彭山、南坪—简阳、康县—重庆所有区域,包括了理县、汶川、茂县、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域。结果显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发震断层附近的非相干区域显示此次地震地表主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可以追踪出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km。在发震断层西南段汶川至茂县一带,非相干条带的宽度明显大于其它段落,这与彭县-灌县断裂(前山断裂)的都江堰—安县段地表破裂段密切相关,地表破裂带长约70km。在远离发震断层的区域,西北盘总体表现为抬升,东南盘表现为沉降。但在发震断层附近,断层两侧均表现为局部抬升,且沿断层形变量分布很不均匀,表现出较强的分段性,显示出发震断层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差异来看,也反映出 相似文献
7.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强度变化原位测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研究区位于1964~1976年黄河由刁口入海时形成的水下三角洲叶瓣上。1995年为石油开采在潮坪上构筑的交通设施对波浪形成良好的屏障。在屏障两侧各选一典型研究区,于1999年和2002年进行了大量对比性现场原位土工测试,探讨了波浪对黄河口沉积物的次生改造作用,结果表明:(1)较强的波浪荷载作用,不会提高海底沉积物的表层强度,只是导致不均匀程度随水动力作用的时间增长有所加大:(2)较强的波浪荷载作用,使得海底表层沉积物之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强度提高,形成强度硬层:(3)海底沉积物强度沿着剖面线在平面上呈现周期性或间隔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黄河每年输送上亿吨泥沙入海,其中80%以上沉积在河口附近水下三角洲。受黄河入海径流量、气候及海洋动力条件影响,黄河口海域海水盐度变化显著。目前,不同盐度海水环境下入海泥沙沉降形成的海床土,固结过程有何差异尚不清楚。本文在黄河水下三角洲潮坪配制不同盐度的流态沉积物,模拟不同沉积环境下新沉积土的固结过程,利用轻型贯入测试、十字板剪切测试等现场原位试验,实时观测沉积环境盐度对沉降泥沙固结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海水盐度增加,沉积物固结强度增大,沉积环境盐度每增高1‰,沉积物固结后强度可增加0.15倍;海水盐度对沉积物固结速率的影响,在初始阶段表现不明显,在沉积物固结后期,盐度每增高1‰,固结速率可增长1.23倍;海水盐度的增高,还加剧了沉积物固结强度的空间非均匀性。本研究的发现,促进了对河口区海底工程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某电站玄武岩坝区地质条件复杂,研究表明坝区玄武岩裂隙含水系统具有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多级次性特点。本文结合玄武岩裂隙特征和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给出了评价岩体渗透性的尺度。勘探揭露河床右侧及右岸岸坡发育承压水,据埋藏条件和水化学成分可分为上部承压水和下部承压水,分别对其分布范围特征;承压水水位、流量及动态特征;承压水水化学特征;贮存环境特征;补给、径流、排泄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承压水对建坝影响,根据分析成果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未来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深度为13000 m,温度梯度按3.0℃/100 m计算,井底温度将达到390℃以上,钻井液将面临超高温高压环境,钻井液技术将面临严峻考验。为此,开展了超高温钻井液的预研究,利用抗盐粘土、抗高温降滤失剂、抗高温解絮凝剂、抗高温保护剂等,研制了可用于230℃高温环境的饱和盐水钻井液配方。室内评价试验表明,用该配方配制的耐高温钻井液经230℃、16 h高温滚动老化后,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高温高压失水量(210℃、3.45 MPa)<35 mL/30 m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