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314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244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duction of U (Ⅵ) by anaerobic bacteria, Shewane//a putrefaciens, is first reported here in China.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35℃ and pH =7.0-7.4, corresponding to a physicochemical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sandstone-hosted interlayer oxidation-zone type uranium deposit formed in Northwest China's Xinjiang. Bacteria adopted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occur extensively in natural environment. Our study shows that nano-crystal precipitates of uraninite quickly occurr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lls within one week. It was found that the pitchblende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andom arrangement of uraninite nanocrystals (2-4 nm) in i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natural pitchblende in which uraninite nanocrystals are arranged in order. Finally,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uranium biomineralization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deposits is discussed. Our investigation may supply a technical train of thoughts for bioremediation of nuclear-contaminated water environments and for underground dissolving extraction of the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ores.  相似文献   
2.
张猛刚  雷祥义 《西北地质》2005,38(2):99-101
地球表层系统是岩土圈、大气圈、水圈、人类圈和生物圈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笔者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地球表层系统的边界、环境、要素、结构和功能;并分析了地球表层系统的开放性、有序性和耗散结构的特征;最后阐明了协调人地关系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卷云分布特征的星载激光雷达遥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CALIOP(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水平分辨率25 km云层产品来研究中国地区的卷云分布特征.所采用的3条基于卷云气候态的质量控制标准能够有效的剔除CALIOP云种分类产品中判别误差.通过卷云水平分布的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4.
王凯  金樱华  李晨  闵红  屠虹 《岩矿测试》2012,31(1):142-146
样品经硝酸微波消解,以镓为内标,采用全反射X射线荧光光谱法(TXRF)同时测定复混肥料中的钒、铬、锰、铁、镍、铜、锌、铅,方法检出限从铅的1.0μg/g到钒的7.0μg/g,精密度(RSD)铬为2.5%,铅为16%,除铅以外,其余元素的RSD均小于10%;方法回收率为80%~120%,Pb的回收率略低主要是由于化肥中As Kα谱线对Pb Lα谱线的干扰导致测定结果偏低。用T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不同复混肥料中各元素的含量,经统计检验,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在95%置信区间内无显著性差异。对于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样品,TXRF法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ICP-AES法。对于不同的复混肥料,在微量、痕量元素检测范围内,TXRF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适用性,仪器使用和维护成本低,方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5.
GIS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经济地理学》为G1S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本文从GIS专业的学科专业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GIS专业学生应用《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阐述高等级公路非标准缓和曲线的施工放样测量.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的一种线型,起缓和过渡作用,其目的在于保证车辆由直线进入圆曲线(或由圆曲线进入直线)时的横向稳定,缓和曲线的曲率半径随曲线长度的增加而均匀连续地变小,本文综合了各种情况下的曲线计算,给出了直接计算和间接计算两种计算方法,并用C编写了计算...  相似文献   
7.
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复杂性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并对农业系统所面对不确定性,以及外部系统的冲击和压力而形成的动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为研究活态的农业系统,尤其为研究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提供了可能,而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或其中某些部分)对于研究抵抗力和自我良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当前研究中的相关方法将会对整个系统的认识产生新的见解,同时避免把系统分解为各组分进行微观研究再重新还原成整体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综述与GIAHS相关的方法并将旅游引入农村系统(作为一种扰动),认为可以创造新的方法来认识农村发展干预措施对古老景观的影响,特别是分布在中国农村的许多景观.  相似文献   
8.
杨辉  闵连权  侯翔 《测绘科学》2015,40(4):19-22
针对传统数字水印算法无法抵抗投影变换攻击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对投影变换具有较高鲁棒性的数字水印算法。结合投影变换具有拓扑关系不变性以及在小范围内近似等特点,该文选择定位点和经纬线网格之间的包含关系作为水印载体,通过修改包含关系嵌入水印。实验证明该方法不仅对多种投影变换具有鲁棒性,而且能够抵抗裁剪、压缩等常见攻击,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对矢量地图数据版权保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闵连权 《测绘工程》2005,14(1):11-14
互联网在方便人们交流、共享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问题.信息隐藏是解决信息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研究采用LSB法实现重要目标遥感图像信息的隐藏,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网上图像传输出现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台湾东北部古海湾及周边356个海底表层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及碎屑矿物分析,揭示了古海湾及周边陆架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并分析了古海湾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古海湾及周边海域沉积环境的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1)末次盛冰期,浊流、滑坡事件在海湾边缘及陆架边缘频繁发生,可携带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输运至古海湾内(B-3),下蚀其海床及下伏地层,并塑造了作为浊流通道的两个砾石条带,在B-3内部保留分选差、改造弱的沉积物。在此期间,潮流、波浪和跨陆架流在东亚冬季风的影响下严重侵蚀B-3的湾口及湾缘,并沉积大量的砂、石英及低含量的生物碎屑物质,石英/长石比值也较高; (2)末次冰消期,随着海平面的阶段性上升,古海岸线向陆大幅迁移,导致浊流强度减弱,潮流逐渐成为陆架区主要的作用营力,相关的潮流底应力可改造陆架沉积物,此时期,西部陆架含砾砂-砾质砂区(B-1)和北部陆架含砾砂-含砾泥质砂区(B-2)的地势差异及其所影响的水平海侵速度和潮波强度的差异是造就两者沉积组分、类型、石英、长石、岩屑和生物碎屑的含量及石英/长石比值差异的主因; (3)高水位时期,黑潮强度在本区增强,除侵蚀B-1底床,黑潮底层流也对B区的浅水地带进行冲刷,加之台湾暖流及沿岸流、长江冲淡水对该区的影响较小,使得B区细粒沉积物质含量较低,A区(北部陆架含砾泥质砂沉积区)细粒沉积广布,除与弱潮流作用相关外,弱的底层流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同时来自台湾暖流可能携带部分细粒沉积物在此卸载。对于古海湾的成因而言,末次盛冰期频繁的浊流是将前更新世时期受湾内断裂作用而形成的半地堑地貌的海湾雏形进一步塑造成深凹地貌的主因,它进一步加剧了其深凹的地貌,在后期的冰消期和高水位时期,潮波系统及黑潮逐渐强盛,阻止了细粒沉积物的输入,保留了古海湾的深凹地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