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38篇 |
免费 | 1189篇 |
国内免费 | 2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5篇 |
大气科学 | 791篇 |
地球物理 | 680篇 |
地质学 | 1642篇 |
海洋学 | 308篇 |
天文学 | 148篇 |
综合类 | 340篇 |
自然地理 | 35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117篇 |
2022年 | 176篇 |
2021年 | 149篇 |
2020年 | 127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146篇 |
2017年 | 133篇 |
2016年 | 162篇 |
2015年 | 140篇 |
2014年 | 196篇 |
2013年 | 184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60篇 |
2010年 | 167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35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153篇 |
1998年 | 130篇 |
1997年 | 140篇 |
1996年 | 128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107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henxi Du Xianzhi Ao Bingxian Luo Jingjing Wang Chong Chen Xin Xiong Xin Wang Gang Li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英文版)》2022,(2):29-44
The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EP)event is a kind of hazardous space weather phenomena,so its quantitative forecas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rom the aspect of spa... 相似文献
2.
3.
厦门地区杂色花蛤的病毒观察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厦门海区对虾养殖内外环境中,电镜观察发现了杂色花蛤肝胰腺的一种杆状病毒和两种球状病毒.杆状病毒大小为(85~90)nm×(240~264)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可见.一种球状病毒直径为70~80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质中.另一种球状病毒直径为95~120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核中.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杂色花蛤所带杆状病毒与BMNV有抗原性正相关,其检出率随季节变化,暗示自然生长且感染病毒的杂色花蛤可能是日本对虾杆状病毒病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4.
Dai Zhenwei Zhang Yanjun Zhang Chenyang Luo Jianhua Yao Wang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22,40(9):4551-4561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 The periodic reservoir water level (RWL) fluctuation on bank slopes during water impoundment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GR) may lead to the reactivation...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蓬安县三元水库大坝外坡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进而运用岩、土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反算推论出了裂缝的产生不是深层坝体土滑动引起的,而是局部浅层坝体土在水的诱发作用下作蠕滑-拉裂变形所产生的。在明确了大坝裂缝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应整治工程措施,以达到彻底根治裂缝和稳固大坝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CCSD在线流体监测捕获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可能的超远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殊,表现出流体地球化学的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流体组分从基本上不含Ar、He及N2跳跃到富含Ar、但亏损He和N2。该异常发生在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前1个半小时。由于CCSD现场离苏门答腊地震震中距离大于4170公里,大于该地震破裂长度1200公理的3倍,该地震在CCSD现场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微乎其微,不足以导致CCSD现场深部岩石或封闭破裂的岩石物理性质剧烈变化,因而可以排除静态激发效应的作用。在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等地所观测到的地震异常和地下水位变化等表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动态激发效应主要沿东北方向,这和大地震的动态激发具有方向性一致。而CCSD现场就位于该方向上。我们推测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所产生的面波在CCSD现场激发的动态效应,导致库仑型失稳,增进深部岩石或破裂带的渗透率,释放富含Ar但亏损He和N2的流体,产生CCSD所观测到的气体异常。 相似文献
7.
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冈——以诺里尔斯克(俄罗斯)和金川(中国)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与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有两种成矿建造,一种为含铬建造,另一种为含铂建造。尖晶石类矿物成分的变化清楚地反映了这两类建造的成矿属性,含铬建造的尖晶石属于铬铁矿-尖晶石系列,含铂建造中则为尖晶石-磁铁矿系列。从含铬建造向含铂建造转变的原因,可以解释为超基性岩艇中硫的作用增加,从而引起反应:4FeO+S=FeS+Fe3O4(磁铁矿),同时分散性铂族元素的专属性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Ru+Os+Ir)→(Pt+Pd)。因此,含铬建造中主要富含Ru、Os和Ir,而含铂建造中则富含Pt和Pd。超基性岩浆作用中硫的化学活动性增加与基碱度增加直接有关。因此,含铂的超基性岩大多数情况下与富碱的玄武岩形成共生组合,当富铁熔浆发生硫化作用时,将会导致硫化物与硅酸岩熔浆的不混融,从而形成矿浆,据此,金川含铂铜镍矿石不是矿 相似文献
8.
1980—1982年间,我们在研究滇东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界线时,曾将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过渡地层渔户村组由下至上划分为旧城段、白岩哨段、小歪头山段、中谊村段及大海段,筇竹寺组分为八道湾段和玉案山段等岩石地层单元(罗惠麟等,1982)。经过近1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划分基本合理,并为云南省地矿局区调队及第一地质大队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9.
10.
Sébastien Masson Pascal Terray Gurvan Madec Jing-Jia Luo Toshio Yamagata Keiko Takahashi 《Climate Dynamics》2012,39(3-4):681-707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intra-dail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bility on the tropical large-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differentiates it from the response of the system to the forcing of the solar diurnal cycle. Our methodology is based on a set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based on a fully global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general circulation in which we alter (1) the frequency at which the atmosphere sees the SST variations and (2) the amplitude of the SST diurnal cycle.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complexity of the scale interactions existing between the intra-daily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tropical climate system. Neglecting the SST intra-daily variability results, in our CGCM, to a systematic decrease of 15% of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mplitude. Furthermore, ENSO frequency and skewness are also significantly modified and are in better agreement with observations when SST intra-daily variability is direct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coupling interface of our CGCM. These significant modifications of the SS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any remarkable changes in the mean state or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They can therefore not be explained by a rectification of the mean state as usually advocated in recent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diurnal cycle and its impact. Furthermore, we demonstrate that SST high frequency coupling is systematically associated with a strengthening of the air-sea feedbacks involved in ENSO physics: SST/sea level pressure (or Bjerknes) feedback, zonal wind/heat content (or Wyrtki) feedback, but also negative surface heat flux feedbacks. In our model, nearly all these results (excepted for SST skewness) are independent of the amplitude of the SST diurnal cycle suggesting that the systematic deterioration of the air-sea coupling by a daily exchange of SST information is cascading toward the major mode of tropical variability, i.e. ENS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