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0篇
  免费   3783篇
  国内免费   612篇
测绘学   797篇
大气科学   803篇
地球物理   879篇
地质学   3950篇
海洋学   1321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427篇
自然地理   794篇
  2025年   107篇
  2024年   278篇
  2023年   311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466篇
  2020年   389篇
  2019年   435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379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471篇
  2012年   504篇
  2011年   479篇
  2010年   523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400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s on lightning discharges were conducted in Naqu area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summer of 2002. The electric structures of thunderstorm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discharges at initial stag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intracloud (IC) lightning flashes were polarities inverted in thunderstorms with tripole electric charge structure and occurred between negative charge region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thunderstorm and positive charge region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thunderstorm. The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charge processes in cloud with longer lasting time involved in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flashe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IC discharges.A lot of radiation pulses were produced in these discharge processes. Because the IC discharges took place at the bottom of thundercloud and were near the ground, they may produce more serious damage to equipment on the ground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in lightning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2.
精确同位素地质测年结果表明,沂水岩群形成时代为2 760~2 700Ma,泰山岩群雁翎关岩组、柳杭岩组下亚组和孟家屯岩组形成时代为2 750~2 700Ma,均属新太古代早期;泰山岩群柳杭岩组上亚组、山草峪岩组形成时代为2 600~2 540Ma(被峄山岩套石英闪长岩和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侵入),济宁岩群岩浆锆石年龄(2 561±24)Ma,均属新太古代晚期。荆山群和粉子山群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晚期。芝罘群碎屑锆石U-Pb年龄(1 658±32)Ma、(1 792±43)Ma,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云台岩群花果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800~740Ma,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3.
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招远市北截村民采空区进行实地勘查,从地质条件、灾害发育程度及采空区特征3个影响因素入手,选取了9个评判因子进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采取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采空区危险性等级,并进行了评估分区。评判结果能较准确地反应实际情况,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开发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吉林中部平原区地下水温动态变化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吉林中部平原区为例,分析了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以及白垩系孔隙裂隙承压水温度的多年变化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各含水层地下水温度与地下水埋深、气温、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了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对于3组含水层,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1年的近20年间,地下水温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对于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地下水温度呈上升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全球气候逐年变暖,而地下水活动和大气降水的增强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孔隙承压水温度的上升作用更加明显;对于白垩系孔隙裂隙承压水,其温度呈上升变化则主要是由该含水层被普遍超采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9—2012年逐月Hadley中心海表温度、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次表层海温、NCEP/NCAR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两类中太平洋(CP)El Nio及耦合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类CP El Nio(CP-ⅠEl Nio)增暖中心位于Nio4区且关于赤道对称;第二类CP El Nio(CP-ⅡEl Nio)的Nio4区与热带东北太平洋区域(NEP,130~110°W、15~25°N)同位相变化,冬季成熟后形成关于赤道非对称的带状增暖结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两类CP El Nio次表层结构存在差异:CP-ⅠEl Nio冬季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在中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呈显著偶极分布;CP-ⅡEl Nio在中、西太平洋位相相反但东太平洋异常较弱,且经向异常主要在赤道及其以北。两类CP El Nio耦合的大气环流特征不同:CP-ⅠEl Nio冬季异常Walker环流上升中心位于赤道上空,经向风向赤道辐合,低纬地区Hadley环流加强;CP-ⅡEl Nio冬季低层向北越赤道气流加强,Walker环流上升中心移到赤道以北,低纬地区Hadley环流减弱。  相似文献   
6.
输沙势(DP)是风沙地貌研究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参数,但是在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研究中,鲜有使用者。本文利用建立在察尔汗盐湖雅丹地貌区的自动气象观测仪所记录的风速数据,分析了雅丹地貌区的风速、风向及输沙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起沙风的月平均风速在6.2~7.4 m·s-1之间波动,月最大风速变化范围为9.9~15.0 m·s-1。起沙风主要发生于春、夏两季,发生频率分别为39.63%、31.45%。起沙风风向以WNW、W为主,分别占年起沙风的41.05%、20.02%。年DP为326 VU,年RDP为235 VU,为中风能环境。年净输沙方向为ESE。方向变率指数(RDP/DP)0.72,为中比率,对应风向变率也为中等,为钝双峰风况。雅丹体长轴走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该区雅丹地貌的形成以风力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7.
BCC模式及其开展的CMIP6试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正在组织实施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国家气候中心作为参与单位之一,通过近几年的模式研发,推出3个最新模式版本参与该计划,包括含有气溶胶化学模块的地球系统模式BCC-ESM1.0、中等分辨率气候模式BCC-CSM2-MR和高分辨率气候模式BCC-CSM2-HR。除了CMIP6中的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这3个模式共将参与CMIP6中的10个模式比较子计划。文中主要介绍这3个模式的基本情况以及所开展的CMIP试验,并对BCC-CSM2-MR模式的Historical试验结果进行简要评估,为试验数据使用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35~130 Ma: 大别山第二次“去根”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别杂岩主要由早白垩世侵入岩和三叠纪变质岩组成。它的四周是四条区域性韧性剪切带:郯城—庐江断裂,商城—麻城断裂,襄樊—广济断裂和晓天—磨子潭断裂。其中,晓天—磨子潭断裂和襄樊—广济断裂在早白垩世具有相反的走滑剪切方向:北侧的边界断裂(晓天—磨子潭断裂)是一个左行剪切断裂,而南侧的边界断裂(襄樊—广济断裂)是一个右行剪切断裂。在大别杂岩内部,早白垩世低角度剪切面理的倾伏向以SE向或NW向为主。这些晚期剪切面理上的拉伸线理的倾伏向同样为SE或NW向。大别杂岩总体具有朝SE向挤出和顶部相对朝NW向剪切的构造特征。这些表明晚中生代是该杂岩演化的重要阶段。该杂岩的边界断裂和内部构造特征指示其晚期抬升是沿造山带方向(SE—NW)以低角度方式进行的。这一过程直接导致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和同构造岩浆岩被抬升至近地表。同时,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别杂岩(扬子板块东北缘地壳)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经历大规模混合岩化的时间为145~135 Ma,同造山岩浆作用的时间为145~135 Ma,后造山火山-岩浆活动的时间为135~120 Ma。因此,该杂岩中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所记录的早白垩世抬升过程不是印支事件的后续,而是燕山期陆内造山及随后发生的伸展过程有关。尽管这一陆内造山事件的起始时间至今仍不确定,但大别山未变形岩体(130~120 Ma)的年代学研究结果和我们新测得的同构造伟晶岩脉的锆石U-Pb年龄(130 Ma)为早白垩地壳变形提供了良好的上限制约。这样,大别山经历了三叠纪碰撞造山和伸展,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造山-伸展二次过程。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董雯  李莉 《地理学报》2012,67(2):157-168
通过Global Moran'sⅠ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并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1995、2000、2005和2008年4个时间点的城镇化水平、土地资源效益和水资源效益的集聚扩散状态及其冷热点空间格局演化与空间联动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受塔河流域绿洲分布、气候条件及城镇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化和水土资源效益空间格局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状态.①塔河流域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的集聚扩散状态不一致,城镇发展与自然条件相互作用的时间和力度不同决定了三者空间差异的必然性.②受城镇化所处阶段、城镇职能与主导产业的影响,各县市水土资源开发的时序不同,城镇化和水土资源效益各自的热点演化格局明显不同,区域联动效应差异显著.③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冷热点区域的数量结构迥异.城镇不平衡发展仍然是主导趋势,土地资源效益滞后于城镇发展,水资源效益敏感性较强.④塔河流域范围广,自然条件复杂,各二级流域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的差异性显著.⑤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协调发展度的类型主要为发展水平低和较低两种,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相比其冷热点区域的空间格局更具稳定性,三者差异显著是协调发展度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的全国广播电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了GIS支持下的与专业信息充分结合的 ,为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实例。从技术和应用角度论述了服务于全国广播、电视信息管理和决策的“GIS支持下的全国广播电视覆盖信息管理系统”。对构成系统的数据组成、数据库结构、主要功能模块、应用效果等情况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