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101篇 |
地质学 | 3篇 |
综合类 | 41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青藏地区1998~2000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的区域重力场空间动态变化结果,初步分析了该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监测区内8.1级大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②8.1级大地震前的主要构造变形与能量积累在震中的南侧;③主震震中以东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范围与野外地质考察结果的破裂区域吻合得较好;④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分布与GPS观测给出的应变场第二剪应变高值区一致. 相似文献
2.
结合流动GPS观测速度场及层析成像结果,构建跨龙门山断裂剖面的二维有限元分层模型,分两种情况讨论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下地壳软物质垂向和横向的不均匀性对地壳隆升作用的影响。分析认为:川西高原相对四川盆地的差异抬升和龙门山以西地壳缩短的共同作用是汶川地震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
青藏块体及周缘潜在震源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93-1999、1999-2001年青藏块体东北以及1991-2000年中国大陆GPS水平运动年速率资料,基于单一力源模型,反演获得了青藏块体及其周缘地区2000-2001年10次地震的震前资料反映的潜在震源参数,所得力源中心位置距实际震中的距离相对较小,其中2000年景泰5.9、2001年宁蒗5.8、昆仑8.1及格尔木3次5.7、5.8级地震均在50km左右;2000年兴海6.6、2001年年施甸5.9、永胜6.0级地震不到100km;2001年雅江6.0级地震最远(121km)。此外,1999-2001年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反演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的昆仑山口-达日及库玛断裂向东至甘东南、甘青交界区域,可能仍存在潜在震源。 相似文献
4.
�ö�ά����Ԫ�о���ؿ��嶫��Ե�ؿǵ�ˮ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1??2001~2004????????????????嶫???GPS?????????вο?????任??????????????????????????????????????????????????????????????????????????????????????????????????????????????α??λ?????????????????????????任?ο???????????????????????????????????????????????????????????????????????????????????????????????????仯????????????????????????? 相似文献
5.
6.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 多年来的大地垂直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资料, 初步分析归纳了大地形变时空分布与地震群体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之川滇菱形块体形变场中期动态演化图象与b 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图象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研究了形变场动态演化所揭示的区域现今构造运动的时空差异与反映地壳介质结构特性的b 值的时空分布变化、强震前后地震非均匀度值分布变化以及地震空区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震前区域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的时空分布均具有一定的非均匀特征, 二者所反映的大区域应力场变化与介质结构的不均匀导致的强烈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积累是强震孕育的主要原因。得出了一些利用大地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图象相结合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随时间演化的非平稳性,其总体趋势呈现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继承性;②构造变动过程中的快速隆升异常区和与之相伴生的高梯度变形带、以及显著地断层活动异常,是较强地震孕育的标志,地震往往发生在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区域附近;③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强烈挤压是该区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的主动力环境;构造变动和地震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ravity variation features and Ms=8.1 earthquake in Qinghai-Xizang monitoring area is analyzed preliminarily,by using spatial dynamic variation results of regional gravity field from absolute gravity and relative gravity observation in 1998 and 2000.The results show that:1)Ms\8.1 earthquake in Kulun mountain pass westem occurred in the gravity variation high gradient near gravity‘s high negative variation;2)The Main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emnergy accumulation before MS=8.1 earthquake are distributed at south side of the epicenter;3)The range of gravity‘s high negative variation at east of the MS=8.1 earthquake epicenter relatively coincides with that rupture region according to field geology investigation;4)Gravity variation distribution in high negative value region is just consistent with the second shear strain‘s high value region of strain field obtained from GPS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9.
跨断裂水准剖面观测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动信息和不同断裂带对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响应特征。实践证明,这种监测方式灵活、作业周期短、资料处理快,能及时对震情趋势做出估计,不失为当前区域形变监测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西部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实践为基础, 简要总结回顾了利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预测研究的工作思路、方法和一些进展; 进而结合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和已有的研究结果, 分析和探讨了基于大地形变监测、 并考虑地震构造的差异性来进一步提高大震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