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32篇 |
免费 | 1705篇 |
国内免费 | 2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篇 |
大气科学 | 557篇 |
地球物理 | 298篇 |
地质学 | 943篇 |
海洋学 | 2343篇 |
综合类 | 137篇 |
自然地理 | 1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0篇 |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168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151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137篇 |
2017年 | 115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132篇 |
2014年 | 209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200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150篇 |
2006年 | 161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43篇 |
2003年 | 121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85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98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99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49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48年 | 2篇 |
1946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2篇 |
192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挡不住“海、岛、滩、岩”美景的诱惑,我们慕名从厦门赶到有“翠玉彩蝶”美誉的闽南东山岛,做了几天自然、悠闲的东山人。 相似文献
3.
我国首次完成的“数字南海”项目近日在海口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该项目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王颖教授为负责人,南京大学10位教授及多位研究生历时三年完成。 相似文献
4.
通过汇总全球几个主要的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古海洋-古气候特征以及相应的沉积环境,从有机质的生产、来源和保存条件3个维度将海相烃源岩发育的古海洋模式概括为:①三角洲-陆源海相模式,如西非陆缘盆地发育的烃源岩;②强蒸发-上升流模式,如墨西哥湾中生界烃源岩;③滞留静海-湿润气候模式,如北海盆地钦莫里阶烃源岩。结合现有资料分析认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恩平-珠海组(始新统—渐新统)处于半封闭局限海环境,普遍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源有机质供应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具备发育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古海洋条件。 相似文献
5.
6.
刘鑫;韩琦琦;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2(01):12-21
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发的海洋-大气-波浪-泥沙输运耦合模式COAWST(Coupled D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对南海及邻近海域进行了9 km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贯穿流的季节变化再现了冬强夏弱的特征,在南海内部冬季呈现气旋环流结构,夏季呈现反气旋环流结构,尤其在冬季其流轴结构更为清晰和稳定,海水从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从民都洛海峡、卡里马塔海峡、台湾海峡和巴拉巴克海峡流出,吕宋海峡断面流量与其他4个海峡流量合计在数量级上相当,保持南海海水总量不变。吕宋海峡、卡里马塔海峡、民都洛海峡的流量呈现明显相关性,吕宋海峡流量增大时,民都洛海峡和卡里马塔海峡的流量也相应增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8和0.9。通过更适于分析中短期变化的简化绕岛环流理论,定量计算2019年吕宋海峡、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与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关系,发现夏季北赤道流分叉点NECBL(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 Latitude)偏南,在13.6°N附近;冬季NECBL偏北,在15.6°N左右,同期黑潮流量减少,棉兰老流流量增加,作为南海贯穿流入流的吕宋海峡流量可达13.4 Sv。吕宋海峡输运补偿了北赤道流到达菲律宾海岸后的北向分支的流量,与棉兰老流的流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36 1。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21(1):39-44
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宏伟的华夏陆缘造山带。火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证据显示,该造山带不仅具有巨厚(50~60 km)的陆壳,而且还有巨厚(160~180 km)的岩石圈根,在地势上曾出现过高3 500~4 000 m 的华夏山系。陆缘裂陷盆地的形成发育历史、地壳-岩石圈深部结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计算均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的张裂作用起始于华夏陆缘造山带的拉伸塌陷,岩石圈拆沉是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重要的引发机制。因此,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既不同于弧后扩张,也不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而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和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美国二战后一直控制着南海的战略咽喉,中国战略利益的延伸威胁到了美国在南海长期形成的控制地位,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的战略,目的在于加强对南海的控制并防范来自中国的挑战,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本文从南海海上战略通道的视角去研究美国为何重返亚太。研究发现,美国介入南海问题是基于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内在动因是美国的大战略决定了必然要控制海上战略通道以及美国欲把南海变成其全球第17条海上战略通道;外在动因是中国在南海的活动挤压了美国的海上战略通道空间。对中国来说,在不影响国家大战略以及海洋战略的前提下,应该合理地规划战略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