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258篇 |
免费 | 19858篇 |
国内免费 | 71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00篇 |
大气科学 | 18074篇 |
地球物理 | 7040篇 |
地质学 | 32034篇 |
海洋学 | 6128篇 |
天文学 | 337篇 |
综合类 | 4070篇 |
自然地理 | 675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0篇 |
2024年 | 1712篇 |
2023年 | 2353篇 |
2022年 | 2843篇 |
2021年 | 3003篇 |
2020年 | 2876篇 |
2019年 | 2705篇 |
2018年 | 2053篇 |
2017年 | 2062篇 |
2016年 | 2280篇 |
2015年 | 2512篇 |
2014年 | 3780篇 |
2013年 | 3095篇 |
2012年 | 3433篇 |
2011年 | 3328篇 |
2010年 | 3305篇 |
2009年 | 3244篇 |
2008年 | 3136篇 |
2007年 | 2856篇 |
2006年 | 2608篇 |
2005年 | 2962篇 |
2004年 | 2192篇 |
2003年 | 2254篇 |
2002年 | 2037篇 |
2001年 | 1816篇 |
2000年 | 1593篇 |
1999年 | 1486篇 |
1998年 | 1390篇 |
1997年 | 1479篇 |
1996年 | 1216篇 |
1995年 | 1173篇 |
1994年 | 1100篇 |
1993年 | 821篇 |
1992年 | 903篇 |
1991年 | 749篇 |
1990年 | 554篇 |
1989年 | 396篇 |
1988年 | 137篇 |
1987年 | 69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57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43篇 |
1982年 | 46篇 |
1981年 | 38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21篇 |
1975年 | 19篇 |
1942年 | 17篇 |
1941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务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区域划分,计算了这些地震发震时刻的日月位置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区域上具有潮汐触发物理机制的地震发震时的日、月位置参数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晚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湖泊都表现出湖水位的强烈波动变化。低湖面期发生在本世纪初至30年代及自60年代以来时期;而在本世纪40年代湖泊水位普遍比现代要高出2—4米。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湖水位的这种变化,尤其是60年代以来的水位下降,归咎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自60年代以来,我国仍有些地区河湖水位上升,并且这些地区人类活动影响也十分强烈;而在青藏高原,尽管人类活动影响微弱,湖水位却下降强烈。进一步的分析证实河湖水位变化与降雨量变化的地区差异一致;并且变化强烈区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与控制我国主要降雨量分布的极锋位置平行一致。在时间上,40年代前后的高湖面期,同时也是气温和降雨量明显偏高的所谓“20世纪温暖期”。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东峰顶金矿床成矿过程经历了热液期和表生富集期.矿石品位与氧化程度有关.矿质来源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触发的华北地台基底含金矿源层.它属于中温岩浆热液型矿床.区域构造派生的近南北向断裂,控制着金的定位.文中还探讨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