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MM5数值预报产品在舟山海域风力分区预报中的释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舟山海域地理气候特征及开展舟山海域风力分区预报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利用海岛测风站资料研究的MM5数值预报产品在舟山海域风力分区预报中的释用技术,实践证明该释用技术能为风力分区预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并为研究同类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流单体在杭州湾入海时的强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对流单体在杭州湾入海时的强度变化情况,更好地预报对流单体的变化趋势,统计了2007年1月到2010年6月舟山雷达观测到的148个对流单体,以组合反射率因子、顶高、垂直液态含水量、径向速度、冰雹指数等条件来判断对流单体是加强还是维持或减弱。发现对流单体在海岸线附近加强或维持的几率比较大,在北岸入海后加强以及在南岸入海后减弱的几率较大,在傍晚到凌晨加强或维持的几率较大。对三个加强的典型个例,分别分析了海岸线附近的温湿特性、地面风的辐合、大气的层结稳定性等情况。对148个单体所处时刻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用GRADS进行插值,绘出等值线,然后统计整个杭州湾海域的最大气温差和相对湿度差以及水平风切变情况。统计结果:加强的单体,其环境温度、湿度梯度、风切变明显比减弱的大。最后得出结论,判断一个对流单体在杭州湾入海时是加强还是减弱,应从海岸线附近的温湿特性、地面风的辐合情况、大气的层结稳定性三方面的条件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双TC和梅雨锋共同作用下的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各种物理量和应用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并用WRF中尺模式做数值模拟,从动力过程、水汽输送过程、中小尺度系统等3个方面对TC和梅雨锋共同作用在浙北产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动力过程特点:300 hPa急流出口区辐散,中层3支气流汇合形成变形场锋生,产生强烈上升运动。低层TC外围的东南气流输入暖平流和湿位涡,使海上台风倒槽向北传播发展,最终形成气旋。TC高层流出气流对梅雨锋南侧垂直环流的维持有利;(2)水汽主要由两个TC外围的环流输送;(3)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显示有不同的降水云团合并且有加强的过程。用WRF中尺模式做数值模拟显示:700 hPa中小尺度的切变线或辐合区与强降水回波相对应。过程主要特点是中低层两个TC外围的气流与西风带气流在华东地区汇合,形成变形场锋生,产生强烈的辐合上升。在不同的气流汇合后产生了强急流输送水汽,加强垂直环流和中小尺度的辐合,是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西南季风经过台风绕流后在合适的环境场下仍有可能到达华东地区,这时往往与中纬度西风带汇合,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强梅雨降水。 相似文献
6.
我国夏季雨型的前期异常特征及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1951~1995年资料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各雨型的前期大气环流及我国地面气象要素场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冬季1月份北太平洋地区、秋季中国南海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场有预报我国夏季雨型的信号.夏季不同雨型的前期冬季特征不同,我国的降水、气温场也有差异,4月份我国大范围的温度异常也是值得注意的预测信号.这些特征可以作为我国夏季雨型的预报信号及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7.
8.
9.
舟山群岛一次低压大风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舟山群岛一次低压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及各种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认为:地面的倒槽波动,加上高空的涡度平流、低层南北两支气流相遇形成的强烈的切变是地面低压能够形成并发展的关键。中低层的温度平流、降水凝结释放潜热维持上升运动,是低压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高空动量下传最终形成了地面的强风。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海洋局1990~200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我国沿海赤潮的相关资料,分析了我国赤潮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近几年赤潮发生增长较快,几乎全年都有发生,主要集中在5~9月,沿海各省都有赤潮发生,浙江省、长江口一带最盛。对浙江舟山沿海发生赤潮时的气象要素研究表明,其主要特点是湿度大、气压低、日照时间长、风向偏东居多。赤潮发生时的3个天气形势特征:高空西北偏西气流;地面一般为均压场,气压低;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地层有很大的东西向温度梯度,并分析了这样的形势适合赤潮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