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新疆冬季低云是在高压底部、低层逆温下形成的层云(St)和层积云(Sc)。它分布于天山北麓一带。低云不厚,一般仅几百米,但维持时间长,可数日不消散。这种低云往往是过冷水云,有时有微量降雪,雪花形状多是枝状、星状或它们碰连形成的雪团和米雪。低云中过冷态云粒子粒径小但数浓度高,这对水平、垂直能见度影响很大,因而严重地影响了航空、地面交通的正常运行。对农作物生长也带来了很大危害。因此研究低云形成、维持、消散的动力学特征,云中微物理过程,人工影响途径和方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对新疆低云的飞机探测始于1978年冬 相似文献
2.
3.
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对新疆冬季一次系统降雪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枝状雪晶间碰撞攀附形成雪团,一方面使直径大于3300微米的雪晶数浓度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又使直径700—3300微米的雪晶数浓度明显减小,同时引起了枝状雪晶的折裂繁生,使冰晶(18≤D<3400微米)数浓度平均增加35%,雪晶数浓度平均增加10%。 相似文献
4.
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FSSP-100、2D-C、2D-P)和其他云物理测量仪器,对四川春季一次冷锋前层状云降水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是:春季层状云降雨并不都是由高层卷云、高积云自然引晶激发而成的,它可以是由层状云(As op),特别是层状云中对流云群产生的针状、鞘状、棱柱状冰雪晶的聚并体和凇附形成的霰粒自身激发降水的。这些降水胚元长大成雨滴,其质量增长主要在负温层;初始直径D0=600微米的霰粒胚元,在负温层中增长的质量占总的增长质量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雾作为一种视程障碍现象,对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的安全威胁很大。据统计,全世界雾日中暖雾占95%,因此,消暖雾的研究十分迫切和重要。二十多年来,国内外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消雾试验。播吸湿粒子消雾是其中的一种,此法从科学原理上是符合的,但是,如何在指定时间和地点消雾这个工程问题尚未解决。不仅如此,据国内一系列试验表明:消雾效果除与吸湿粒子的吸湿性能、用量、颗粒大小有关外,还取决于雾形成后的气象条件和雾的特性。当雾层不太厚、雾中风速不大、雾滴谱比较窄时,只要吸湿粒子用量、颗粒大小适当,消雾效果还是明显的。本文仅介绍用吸湿粒子消雾用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 一、消雾原理和用量上下限 吸湿粒子消雾是通过潮解、稀释过程中强烈吸湿,大量消耗雾层中水汽,迫使雾滴急剧蒸发,吸湿粒子迅速长大并掉出消雾空间,使消雾空间光学切面 相似文献
6.
7.
该项目在河南、山东、吉林3省建立了层状云人工增雨外场观测作业试验区,研制了层状云数值模式,结合分析得出了层状云人工增雨新的概念模型、相应的催化条件判据和作业指标;研制了催化条件的飞机实时识别技术和地面综合集成识别技术;建立了中尺度层状云系数值模拟预报的实时业务和省级的人工增雨综合技术系统(催化条件综合识别判据、实时监测识别技术、催化指标和作业决策系统等),提出了相应的作业流程。
在鄂西北(十堰市)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区进行了大量外场观测和作业试验,用研制的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进行实时预报和催化数值试验,初步提出了催化的最佳部位、时机和剂量;开发应用了高成核率火箭;用雷达识别作业条件并建立了指挥作业的技术流程,因而大大减少了作业的盲目性,提高了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云中冰雪晶、大云滴浓度是云微物理特征的主要参数,它不仅对研究自然降水过程有重要作用,而且是进行人工催化增雨的重要依据。 在冰雪晶、大云滴浓度的各种测量方法中,以金属箔取样技术较简单,也较可靠。国外从五十年代使用至今。国内从1963年开始,沿用到现在,仍不失为飞机上观测冰雪晶、大云滴浓度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取样器形状、安装部位、金属箔厚度、取样云状、取样部位不同,获得的资料相互比较时必须谨慎,不能简单地将各地计算浓度大小进行比较后就轻 相似文献
9.
为逐步改变我国云物理、人工影响观测仪器的落后状况,我所研制的手操作铝箔取样器经过两年试用,现已由气科院实验工厂批量生产。这对统一国内观测仪器逐步系列化、规格化有重要意义。该仪器采用5cm波导制成,取样芯为酚醛夹布胶木,取样片底座分软(橡胶海绵)硬(探空仪电码片)衬垫两种。规格整齐,操作方便,不怕潮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