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分和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冬小麦进行不同水分等级和不同施氮量的控制试验,利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方法,从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分析了水分和氮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了河南省冬小麦砂壤土的水肥配置模式,经生产检验,这种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3.
河南省由于地形复杂,热量资源有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西部山区由于海拔较高、东北平原由于冷空气易于侵入,分别形成了两个低值区,年积温(>0℃)分别为4900℃和5200℃。这两个区,复种指数较低,在140%和150%以下。而在这两个低值区之间,自西北部的获嘉、焦作、沁阳和孟县一带向东南延伸,到许昌地区中南部,为一相对高值区,积温在5200—5300℃之间,复种指数在160%以上,沙河以 相似文献
4.
5.
1997年 1月至 1 998年 6月在郑州水分试验场进行了小麦田覆盖期、覆盖量和土壤水分处理试验 .结果表明 ,覆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墒增产措施 .不同覆盖期、不同覆盖量和不同土壤水分对小麦干物重、叶面积、蒸腾强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 .覆盖期、覆盖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最佳结合点为 :冬前小麦停止生长之日、55%~ 70 %土壤相对湿度、450 0~ 60 0 0 kg/ hm2覆盖量 .在此状况下 ,产量可增加 1 8.5%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2 2 .1 % .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并且通过各种生理生态特征表现出来。本文根据1984—1987年试验资料,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对气孔阻力、光合作用、蒸腾强度、灌浆速度等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土壤湿度与它们之间的数学模式,运用最优分割理论进行最优分割,确定了夏玉米拨节—抽雄期的适宜土壤水分指标为15.5%,干旱指标为10.5%;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71.4%和48.4%,抽雄—成熟期的适宜水分指标为16.7%,干旱指标为10.7%,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77.0%和49.3%。从而为灌溉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8.
美国农业气象和农田蒸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农业气象比较强调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为土壤-大气系统中的能量交换,水分交换,物质积累和转化,农业生产模型以及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等。试验多在大田条件下进行,配有比较完善的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在农田实际蒸散的测定中,中子仪和蒸散仪得了广泛的应用,并用来检验各种蒸散计算公式。潜在蒸攻的计算方法很多,多在Penman公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研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其它公式相比,Penman-M 相似文献
9.
10.
河南省冬小麦灌溉需水量及年型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麦田水分平衡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冬小麦需水量、生育期降水量和底墒水储藏量3个分量的变化及其对冬小麦灌溉需水量的影响.不同气候年型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和前一年夏季降水量对冬小麦灌溉需水量有很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灌溉需水量等值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增大.正常年零值线大体位于卢氏、嵩县、许昌、鄢陵、柘城至永城一线.在此线以北必须进行灌溉,其灌溉量愈向北愈大,从50-100 mm到 100-200 mm;零值线以南,不需要灌溉.丰水年零值线大约向北移动0.5~0.8个纬距,全省灌溉面积和灌溉量明显减小,零值线以北灌溉量约为50-150 mm;歉水年零值线南移,与正常年相比,大约向南移动1.0~1.5个纬距,灌溉面积和灌溉量明显增大,自零值线向北,灌溉量分别为50-100、100-200 和200 mm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