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枝城市气象局仅1980~1993年共14年降水自记记录,分别以4月、7月、10月代表春季、夏季和秋季。首先计算各时次降水月合计,然后计算1980~1993年各时次的累年合计。另外,还统计14年间8次日降水量≥100mm的大暴雨过程,同时计算出各时次大暴雨的平均强度,据此分析春、夏、秋季降水日变化和大暴雨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在所有的天气要素中,云与天气具有更直观、更密切的联系,因此云的观测在天气分析和航空预报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者对本站目测云状与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3)云图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对稳定性云的观测是一致的,但在GMS-3云图显现测站处于大范围活跃对流区域之中时,目测云状多数误记为稳定性云天。本文在分析了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之后,提出了改进混合性云天的目测办法。 二、目测云状与GMS-3云图的对比分析 首先应该指出,目测和卫星的观测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因而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目测主要依据云的形态自下而上的观测;卫星依据云顶的温度、亮度自上而下进行判别。目测的是范围小于100 相似文献
3.
三峡坝区一次强风害天气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15日夜间发生在三峡坝区的强风暴属于典型的地面冷锋侵入西南倒槽天气背景下的强对流过程,其瞬间最大风力达11级,降水强度达50 mm/h左右。多普勒雷达发现风暴成熟阶段的回波具有中气旋等特征。强回波历时近4 h,根据当地短时大风的记录近地面伴随较强的下泄气流,造成灾害性大风。灾害性大风的能量可能来自对流层中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聚,能量大小对风害的强度有很好的指示性,对流不稳定能量层消失时刻预示风害爆发时刻。此个例灾害性大风和强降水发生在最强回波、最高回波顶和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之后。强烈的天气现象与天气雷达回波指示值之间的时间差可作为预报员今后预报此类天气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5.
利用GOES9红外云图和宜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根据图像形态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对2003年6月2日夜间发生在鄂西山地的一次瞬间风力达十级的强风暴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强风暴是一次典型的槽后型飑线过程,伴有活跃的对流云团、中气旋、辐合线、弓型回波等中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82年5月25日发生在鄂北豫南的强雹暴进行分析后得出:该强雹暴过程是由数个大体上自南向北移动的生消交替的Cb云系统组成的。和地面强南风风速轴相对应,江汉河谷平原有一个无对流活动带。准静止的低空偏南急流不断向北输送的暖湿空气,与下沉的干暖空气之间形成了露点锋。强雹暴就发生在的最大负值区,也就是700hPa和850hPa露点锋交叉汇合的位势不稳定区。从而为预报高后型强雹暴的发生时间和落区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ICAPS系统提供的金沙江流域内64个气象站2005~2008年逐日08~08时降水资料,由各台站日降水量的算术平均计算出流域逐日面雨量,从而分析金沙江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年平均降水总量为807mm,较嘉陵江、乌江流域偏小15%左右;较三峡区间偏小23%;雨季(5~10月)降水量为720mm,占全年的90%;旱季(11月~次年4月)降水量为86.9mm,占全年的10%;比较金沙江流域和三峡区间逐日降水的年分布曲线发现,金沙江流域夏季风推进迅速而撤退缓慢,三峡区间夏季风推进缓慢而撤退迅速;青藏高压南部的东北气流、南亚西南气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部东南气流的辐合线是金沙江流域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8.
三峡坝区一次强风暴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宜昌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1年7月23日发生在三峡坝区的10级强对流风暴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对流单体随环境风场发生东北移动且右向传播;风暴发生前20分钟,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有气旋性切变;风暴发生时回波顶出现坍塌。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1992~2001年三峡气象站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坝区相对湿度的年、月和日变化特征及特殊天气类型的相对湿度变化个例,用气团平移法和数值预报产品订正法求出露点温度、用马格努斯经验公式建立相对湿度与气温和露点温度的定量关系式预报相对湿度,2001年10月~11日试报准确率为92.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