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129篇 |
地球物理 | 9篇 |
海洋学 | 2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1971—2003年的山东降水资料、常规天气图资料、台风年签和NCEP资料,对在华沿海登陆和活动的热带气旋在山东造成远距离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环流形势场进行合成分析。建立了山东省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的天气学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山东有和无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合成的水汽和温湿能的收支。结果表明:在华南沿海登陆和活动的热带气旋与西风带环流系统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在山东造成的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年均2.5次。暴雨的范围广、强度大。出现暴雨的时间比热带气旋登陆时间滞后。在山东造成远距离暴雨的热带气旋在华南沿海登陆时,中心东部有一股东南风或偏南风低空急流指向内陆。中高纬度中低层西风带环流弱,位置偏北。500 hPa西风带中的偏北气流与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在山东境内汇合。低层850—700 hPa伴有低值系统影响,山东为气旋性环流控制。热带气旋登陆后其中心附近的中低层偏南风急流向北伸展,绕过副高脊线直达山东。在台风中心附近至山东之间建立起水汽和温湿能的输送通道,把高温高湿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山东输送。在台风登陆后12—48小时内,山东暴雨区上空有大量的水汽和温湿能的净流入。暖湿气流与西风带气流相汇合,产生辐合上升,造成暴雨。 相似文献
2.
首先,针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资料仅为地名的现状,利用1951-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资料,研究制定了登陆资料信息化方案.该方案包括海岸线近似、登陆位置计算、其他特征量计算和误差订正4个方面.对资料信息化结果的分析表明:信息化登陆资料效果是良好的.在此基础上,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在大陆、海南和台湾登陆的3类热带气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登陆热带气旋频繁的地区为台湾东部沿海、福建至雷州半岛沿海和海南东部沿海;台湾东部沿海和浙江沿海部分地区是登陆热带气旋平均强度最大的地区,平均登陆强度达到台风级别,其中台湾南端的平均登陆强度为最强,达到强台风级别;5-11月为热带气旋登陆中国季节,集中期为7-9月,8月最多;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主要集中在热带低压-台风,尤其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最多.对于全部大陆、海南和台湾三地,50多年来登陆热带气旋频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但只有登陆海南热带气旋的减少趋势是显著的;而所有登陆风暴(含以上强度)频数均无明显增多或减少趋势.总体而言,登陆大陆的TC最多、初旋最早、终旋最晚、登陆期最长;登陆海南的TC居中;而登陆台湾的TC最少、初旋最晚、终旋最早、登陆期最短.从登陆方式看,登陆一地的TC最多、登陆两地的TC次之,分别占总数的79.2%和20.6%,仅有1个TC登陆三地.在登陆两地的TC中,经台湾登陆大陆的TC频数最多、强度减弱最快,经海南登陆大陆的TC频数次之、强度减弱较慢,经大陆登陆海南的TC频数排行第3、强度减弱较快. 相似文献
3.
台风的路径与副热带流型的转变有密切关系,但后者又受西风带流型变化的影响。根据4年的天气图,分析了盛夏亚洲中高纬度的流型与西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关系,看出中高纬度东亚阻塞形势、中心气旋和位于亚洲西都、东亚沿海、日本东部的三个长波系统对副热带流型的转变以及台风移动有密切关系。这些关系对副热带高压进退和台风移动的预报(转向还是西行)可以提供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Employing the mesoscale 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 Super Typhoon Saomai (2006) is simulated. The variation of track and intensity and its offshore rapid intensification process are well demonstrated by the model,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the dry cold air activity and their impact on and mechanism of the offshore rapid intensification of Saomai are main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resolution water vapor imagery can visually reveal the development, evolution, interaction as well as the mutual complementation of the dry cold air activity accompani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aomai. The offshore rapid intensification phenomenon of Saomai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ry cold air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upper- and mid-troposphere. Besides, the dry cold air from the upper troposphere is stronger than that from the mid-troposphere. Saomai intensifies as the dry cold air from the northwest moves toward its circulation but weakens when the dry cold air from the southwest is drawn into the storm. Dry cold airflows and their cold advection effect caused by the downward motion across the isentropic surface are 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aomai. The dry cold air always moves along an isentropic surface from the upper troposphere to the mid-troposphere around the typhoon circul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Saomai’s abrupt intensity change. 相似文献
5.
6.
登陆台风变性过程的物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0509号台风“Matsa”和0712号台风“Wipha”,均在中国大陆发生变性成为温带气旋。但前者变性后再度加强,后者变性后减弱消亡。用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其变性过程对比分析。表明:“Matsa”和“Wipha”均是在登陆后北上与中高纬西风槽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受到冷空气入侵后变性,从垂直对称分布演变为倾斜的非对称分布,且在北上过程中与中纬度高空锋区作用,但“Matsa”中心嵌入中纬度高空锋区,有再加强过程;而“Wipha”仅外围环流与锋区接触,中心未进入锋区,无再加强过程。通过对大气稳定度和垂直螺旋度等进一步分析表明:“Matsa”变性过程是系统性冷空气的南侵,而Wipha的变性只有弱冷空气的入侵;台风中心所在的垂直涡度ζp的增长大值区是否落在△θe<0的大气对流性不稳定的区域内,对台风变性后是否再加强有一定影响。此外,垂直螺旋度的高低空配置及正涡度柱与上升运动的相互配合是使台风变性加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考虑传统的最优化方法和概率配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使用一种改进的最佳窗概率配对法计算Z-I关系中的系数A和b,得到了雷达测得的基本反射率因子Z和雨量计实时测到的小时降水量I的动态关系.利用温州多普勒雷达体扫资料和浙江省自动雨量站资料,使用该方法对\"海棠\"(Haitang)和\"麦莎\"(Matsa)两个台风分别进行了动态计算,得到了不同系数的Z-I关系,进而对两个台风的小时降水量进行了定量估测.使用变分技术对估测的小时降水量进行了校准.结果表明,不同台风Z-I关系的系数差别较大,因而造成台风小时降水量的很大不同.使用雷达基本反射率来估测台风小时降水量,能够清楚表现出台风的螺旋雨带和其中的中小尺度雨团,估测的台风小时降水量与实况基本接近.经过变分校准的估测降水量可以较好地表现出台风雨带与地面中尺度流场动力结构的对应关系.误差统计分析表明,变分校准后的估测台风小时降水量要明显好于变分校准前的估测台风小时降水量.变分校准法既保留了雷达估测台风小时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又使估测的台风小时降水雨量与实况的误差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8.
登陆热带气旋与夏季风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热带气旋年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登陆热带气旋降水与夏季风急流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登陆热带气旋与夏季风急流发生相互作用的典型个例强热带风暴Bilis (0604)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登陆后造成大范围强降水的热带气旋往往与低层急流长时间相连,其水汽通量和潜热能显著大于弱降水热带气旋。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夏季风低空急流向热带气旋输送水汽对热带气旋结构维持有利,当水汽输送被截断后,热带气旋气旋性结构被破坏,强降水减弱、范围明显缩小;季风急流风速增强时可增加水汽通量输送,使得强降水范围增加、强度增强;在夏季风影响背景下,热带气旋在陆上的移动改变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分布,而热带气旋本身独特的动力结构使得强降水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1 INTRODUCTIONTropical cyclones (TCs) moving north and gettingto the Liaodong Peninsula and waters of the Yellowand Bohai Seas are in their late phase of life cycle.While weakening rapidly, TCs carry a large amount ofwarm and humid air that forms heavy ra… 相似文献
10.
强度相似的登陆台风造成的强降水可能差异很大.为研究大尺度环流对登陆台风降水的影响,利用热带气旋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登陆后48小时内降水特征迥异而强度、路径相似的两组登陆台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对台风降水至关重要,造成大范围强降水的台风往往在登陆后仍与深厚西南急流相连并持续很长时间.高空强辐散场是登陆台风造成大范围强降水的一个基本动力特征.造成强降水的登陆台风其环境场的上升气流不仅强,其气旋性环流的伸展高度高且能长时间维持.登陆台风造成降水的范围和强度与登陆前台风下游大陆环境大气的稳定度有关.下游高温高湿的大气有利于能量尤其是潜热能的大量补充,对强降水增强和维持都十分有利.因此,大尺度环流对登陆台风降水有明显影响.其中,与台风相连的西南急流强度和深厚程度是最重要的因子,高低空辐散辐合强度、台风及环境风场结构以及台风下游大陆上空大气湿热状态等都是需要加以考虑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