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30年中国地面风速分区及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中国近地面风速区划可以深入了解风速分布规律,有助于研究风速的变化机制。利用1980-2009年中国608个测站的日平均风速资料,经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得到10个分区,各分区范围和地形有一定的关系。风速频率曲线变化表明,中国北部地区(第3、4区)风速偏大,中部地区(第2、10区)风速普遍较小;对比分析了区域有效风速日数频率和风能分布。根据谐波方法得到各分区风速的年变化特征,大部分区域呈单峰单谷型或双峰双谷型,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春季,并分析了形成上述特点的可能天气学成因。风速线性倾向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风速呈减小趋势,第1、4、5区平均风速递减率在-0.028~-0.023 m·s-1·a-1之间,但是,中部地区(第2区、第6区西部、第10区)年平均风速出现递增。通过Mann-Kendan法和小波分析方法检测表明,第2、3、5区突变点出现在2000年附近,第1、4、6区突变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环流特征量指数和风速同期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北极涡和副热带高压对风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9年全国2200个观测站降水量资料,使用滑动窗口的普通克立格方法对降水量资料进行格点化估计。针对滑动窗口的普通克立格方法在降水量格点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3种技术处理的试验方案。比较了全局搜索与方位邻近方法的误差,讨论了最大影响半径及屏蔽效应对插值效果的作用。提出了方位邻近法的样本点选择策略,结果表明,相对传统滑动窗口的普通克立格方法较常使用的全局搜索法而言,方位邻近法显著降低了计算资源的耗用,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插值精度,特别是在站点密集地区有突出的优势;试验结果也表明:变程为4°~5°的经(纬)线弧长时,在方位邻近法下,我国大部分区域有较好的插值效果;屏蔽效应弱,ε取值为0.1时,降水量插值准确率较高,随着ε增大,插值误差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4.
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法在全国平均降水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Delaunay三角网的性质及其算法类型;根据1980~2009年全国2200个观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将观测点和采集的边界点共同进行普通的Delaunay三角剖分,通过删除边界点及其区域外的三角形以实现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得到了较理想全国陆地的Delaunay三角网;随后对球面上的三角片进行面积计算,在已知站点的经纬度情况下,将大地坐标系转换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应用平面三角余弦定理获得球面三角内角,从而求得三角片面积,并以面积大小确定各个站点降水量的权重系数,得到全国平均降水量值。对比分析了30年的全国不同时间尺度(日、月、年)平均降水量,Delaunay三角法对应全国平均降水量均值和标准差都明显低于算术平均法,但是两种方法计算的降水量值的相关系数较高;通过Shapiro-Wilk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分析,两种计算方法求得的年平均降水量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在方差奇性的F检验中,两者的方差具有非奇性特点;使用t检验,在显著性α=0.05时,Delaunay三角剖分法计算的全国平均降水量总体均值偏小。最后,根据欧洲和日本数值模式2009年的降水预报,对于两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在较大区域的平均降水量计算中,较之于传统的算术平均法,基于区域的Delaunay三角剖分法更为合理;区域平均降水量不仅和计算方法有关,还和区域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60年中国日降水量分区及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均一化降水数据集,使用1956~2015年512个台站的日降水量资料,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得到七个分区。比较了各分区平均日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和多年倾向率差异:我国偏南分区的小雨日数减少,大雨、暴雨日数、日降水量的区域年均值增加;偏北分区的小雨、大雨、暴雨日数、降水量年均值为递减;长江中下游区(东北区)日降水量、小雨日数、暴雨日数的年均值的近60年倾向率分别是0.0071 mm a-1(-0.0010 mm a-1)、-0.0729 d a-1(-0.0615 d a-1)、0.0132 d a-1(-0.0007 d a-1)。100°E以西地区:小雨、中雨日数在增加,无雨日数显著减少,日降水量的年均值呈递增特点。通过自相关函数和小波功率谱估计,揭示了七个分区的日降水量年均值普遍存在2~4 a周期震荡。使用NCEP/NCAR月均再分析资料,以区域日降水量年均值为指数得到500 hPa、700 hPa、850 hPa回归风系数场、旱涝年整场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差异场相结合分析,结果表明:\"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环流型和区域降水有密切关系,水汽差异场是上述环流特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1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气温在前期偏高,后期特别是南方降温明显。1 天气概况本月,我国淮河流域及以南大部地区、云贵、四川盆地月降水量为1 0~50mm ,其中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江南大部、广西东部、广东西部达50~1 0 0mm ;其余地区较少或无降水。与历史同期相比(图1 ) ,月降水量偏多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西东部、贵州中部部分地区、云南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偏多5成至1倍以上;新疆北部、甘肃大部、内蒙古中部、黑龙江北部降水量也偏多5成至1倍。月平均气温距平(图2 ) ,全国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2 min平均的10 m风预报精度,开展了多种建模和检验方法比较。根据欧洲数值中心集合预报系统产品及北京海陀山的5个测站资料,使用一元回归、岭回归、神经网络、粒子群-神经网络等方法建模,进行2021年2月逐日的未来3天6 h间隔预报误差订正,并从多个角度分析预报精度差异。结果为:(1)系统误差、预报准确率检验表明,建模订正后的预报误差均明显减小。(2)频率关系图揭示,回归法在弱风区(大概率事件)有较好的订正能力,神经网络法在不同风速区都有正向的订正效果。(3)大风过程预报的对比显示,建模方法能有效订正风向的预报。 相似文献
8.
根据欧洲中心集合预报系统2 m气温预报的集合统计值,提出了BP-SM方法,针对中国512个台站2016年3月的日最高(低)气温做预报分析。将集合预报系统的模式直接输出、BP和BP-SM方法得到的日最高(低)气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预报时效越长,BP-SM方法较之BP方法的预报优势也更明显;在1至5 d的预报中,BP-SM方法显著降低了预报绝对误差,误差在2℃以内的准确率大部分在60%以上,部分站点达到90%;正技巧评分均值大多高于30%,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地区超过了60%。预报正技巧站点次数在绝对误差≤2℃(1℃)范围内有所提高,对日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的提高略好于日最低气温;BP-SM方法有效地降低了预报系统偏差,较大预报误差出现次数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1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气温在前期偏高,后期特别是南方降温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 0 3年 1月 ,我国江淮、江南大部、华南、云贵高原、藏西南、北疆、关中、甘肃东部、河北西部、京津地区、内蒙古中部和北部、东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除新疆东部、云南东北部、山西北部外 ,全国大部地区温度不同程度地偏高。1 天气概况1月份 ,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华南、云贵高原、北疆、藏西南、山东半岛东部总降水量大于 10mm ,其中云南南部、华南北部和西部、江南大部为 5 0~ 10 0mm ,湖南、华南局地超过 10 0mm ;全国其它地区小于 10mm ,其中 ,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吉林等地的部分地区基本没有降水。与同期相比 (图 1) ,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