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篇 |
大气科学 | 52篇 |
地球物理 | 1篇 |
地质学 | 14篇 |
海洋学 | 1篇 |
自然地理 | 1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2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鞍钢地质勘探公司地形测量队在1959年9月底,就提前三个月又十天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但是交出的东鞍山矿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六十多幅图板中,据该矿反映有近一半的图边没有接好,这虽然对工程设计影响不大,但的确是个严重的问题。为了扭转质量不好的局面,党支部彻底地批判了某些人的右倾思想, 相似文献
3.
4.
Fault Characteristics in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rough field geological survey,the authors found that abundant thrust faults developed in the Longmen (龙门) Mountain thrust belt.These faul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ust faults and strike-slip faults according to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istics.Furthermore,these faults can be graded into primary fault,secondary fault,third-level fault,and fourth-level fault according to their scale and role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Each thrust fault is composed of several secondary faults,such as Qingchuan (青川)-Maowen (茂汶) fault zone is composed of Qiaozhuang (乔庄) fault,Qingxi (青溪) fault,Maowen fault,Ganyanggou (赶羊沟) fault,etc..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experienced early Indosinian movement,Anxian (安县) movement,Yanshan (燕山)movement,and Himalayan movement,and the faults formed gradually from north to south. 相似文献
5.
北方地区普降喜雨全国大部气温偏低—1997年9月—杨克明(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9月,北方普降喜雨,前期严重干旱的冬麦大部旱情缓解;苏皖北部等地降水偏少,旱象抬头。受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偏低,南方大部显著偏低,中下旬出现大范围寒... 相似文献
6.
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持续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的资料、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历史上少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地面气层900hPa以下的负涡度平流、冷温度平流和弱辐合上升运动引起该层气温下降,900-500hPa的正涡度平流、暖温度平流和辐散下沉运动造成该层气温升高,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高度和强度影响雾的形成和状况。夜间辐射热力强迫作用和950hPa以下的微风是大雾形成的动力因子。大雾边界层中存在的水汽饱和层是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华北平原低空盛行东和东南向岸气流,将北部海面的水汽向西向北平流到冷近地面气层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