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5月降水的气候特点和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月尺度降水长期预报业务的需要出发,根据中央气象台长期科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5月份降水的基本气候特点和长期变化,进一步明确了5月份降水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揭示出某些对5月份降水预报业务有价值的气候现象,其中5月份南北方降水长期变化的阶段性及其反位相振荡现象(SN现象)对5月份降水长期预报业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国气象局的长期天气预报,是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一发布。预报时段为1—5天,6—15天和16—30天。预报区有10个,预报要素是平均气温和降水。制作这些预报,首先是报出这三个预报时段的平均地面气压(1—5天的预报只报1000—500hPa 的厚度场)。所使用的预报方法如表1: 相似文献
4.
根据长期的业务实践,把7月份东亚阻塞形势分为副热带高压偏西型(W型)和副热带高压偏东型(E型)两类阻塞形势,对比两种阻塞形势下中国主要雨带位置的差别后发现,W型主要雨带在长江流域,1951年以来较严重的长江大水是此类阻塞形势造成的;E型主要雨带位于江南至华南地区,长江流域洪涝较轻。不仅两种阻塞形势的7月份环流有重大差别,其前期秋、冬、春季海洋、大气和天气气候特点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统计验证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位置变化与强度之间的相关联系及相对独立性,并试从副高的活动特征解释这一现象;这一工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副高诸特征量间的关系和正确地综合分析副高的各种活动特征,对于副高形态的分类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近来计算机功能和气候模拟能力的进步,为一些模拟小组提供了进行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长期积分的可能,为研究在南方涛动和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的耦合过程创造了条件。本文给出了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耦合模式,该模式由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分辨率为R15)与经纬度间隔为5度的4层全球海洋大环流模式耦合而成。尽管该模式网格较粗糙,但在该耦合模式中具有南方涛动型年变率的固有特征。南方涛动周期的奥秘之一就是它如何使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由冷变暖而又在春季(北半球)恢复正常。NCAR的耦合模式表明,东太平洋季平均环流的调整导致了该地区冷暖事件的爆发和消亡。该模式的作用机制包括海平面气压(SLP)、海表温度、海表凤应力、海水上翻及对流降水的耦合季距平,这些耦合距平是由于东太平洋海陆差别造成的,与北半球冬季南美海平面气压场(SLP)季节性低压的发展及其(在北半球春季)随太阳作用向西北方向季节循环的移动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距平区出现在热带太平洋最西部并同全球范围的距平分布相联系,它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所观测到的冷暖事件——南方涛动的两个极值。实测的长期平均季循环中也存在类似的耦合过程组,而且东赤道太平洋的年际变化事件被证明是相似于耦合模式实测值的平均季节循环的调整。降低本模式的耦合程度(通过减弱大气风应力作用的强度)会减少季节的和年际距平特征。如果本模式不考虑太阳作用的季节变化,则会改变冷暖事件的性质和正常的演变规律。由于本模式未能模拟西太平洋的任何实测现象,所以它所模拟的大概只涉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几种可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地区夏季旱涝特征及气候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51~2000年间三峡地区上游5个流域区间(乌江流域、重庆—万县、万县—坝区、嘉陵江流域、岷沱江流域)面降雨量资料分析了三峡地区夏季5、6、7、8月及6~8月旱涝分布特点和成因,探讨了若干主要环流系统对这一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建立了长江三峡地区夏季降水趋势概念化预测模型;模型思路清晰,方法简便,历史拟合率较高,2000、2001、2002年三年的预测结果基本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夏季旱涝气候预测相似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廖荃荪等的中国3类雨型的基础上,把阻高与副高的配置与中国夏季旱涝分布特点结合起来,把中国夏季旱涝分布划分为8种雨带类型,把与这8种雨带类型相对应的1月份北半球500 hPa月平均环流划分为8种环流型,计算预报年1月500 hPa月平均环流型与这8种环流型的相关系数,选相关系数最大者所对应的雨型为当年预测结果。2007和2008年试预测比较成功。 相似文献
9.
10.
1998年与1954年长江洪水的对比和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1998年与1954年长江流域雨情、水情、灾情和生态环境作了对比。结果表明,虽然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水情严峻、灾情严重,但流域降水总量比1954年少,最大洪峰流量也不及1954年。1998年长江洪水致洪因素复杂,首先,这是一次组合型洪水,雨情和水情的时空变化特殊;其次,长江流域数十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难逃其咎。最后是由1998年长江洪水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