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热带太平洋的海洋学和气象学近年来已列为理论和“诊断”研究的课题之中。从事这方面的大量工作是探讨埃尔尼诺和南方涛动(SO)相互作用的复杂机理问题。本文着重讨论南方涛动与北太平洋海温相关场的时滞关系以及它们的时空变化,表明在不同海域、不同季节中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3.
4.
5.
百年来上海、北京气候突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应用Mann-Kendall方法对1873—1989年上海、北京的气温、降水时间序列进行了突变检验。其结果表明,上海、北京的百年气温分别在1932年和1919年出现冷转暖的气候突变。同时,还判别出上海降水在1906年发生突变,其后进入一个相对多雨时段。北京降水突变在1903年,而后进入一个相对少雨时段。另外,还用其它方法对突变点加以验证说明。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根据1986年2月8—14日中国“向阳红14号”考察船以及其它的船泊水文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西太平洋热带海面(140—160°E、18°S—14°N)的能量收支各分量。计算结果表明,这个期间内该海面所获得的热量净收入的大小与赤道辐合带低值系统的增强或减弱有关;海面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主要是以潜热通量输送方式进行的;考察海域内相当部分海面,供给大气能量大于它从大气接收的能量,其中最明显的地区出现在西太平洋热带地区(10°N附近),而不是在赤道地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中美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考察期间,热带海洋不同海域上空大气能量的水平输送和局地变化。我们把热带西太平洋划分成三个多边形(东、中和西部区),分别计算了1986年1月9—15日、2月1—14日逐日三个海区上感热、潜热和位能的平均、扰动输送项、局地变化项以及各边界面上大气能量的输送。得出西太平洋西部海域上空大气柱内能量的平均输送是由外界向区内输送,而中、东部海域则相反。这表明西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大气柱内增温明显,而中、东部则不然。另外,大气能量局地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其量值比输送项值要小些。 相似文献
10.
根据“向阳红14号”考察船在中美海-气考察第一次航程(1986年2月8—14日)所获取的水文气象和日射观测资料,以及特定区域内站点的海洋气象资料,探讨了热带西太平洋有限区域内下垫面和大气的冷、热源以及海气系统向周围大气的能量水平输送的源、汇问题。分析计算指出,在考察期间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是一个热量积贮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