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年4月至2002年6月内蒙中部地区逐时观测的土壤水分资料为基础,论证了该区日土壤水分和日平均风速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日平均风速与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成生综合贡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①该地区沙尘暴发生时日平均风速的最小值是3.5m/s。如果日平均风速大于8.0m/s,预示着有沙尘暴的发生。②在平均风速大于3.5m/s的条件下,观测样本中18.4%日数发生沙尘暴,而81.6%日数没有发生。说明大风的天气条件不应当被视其为沙尘暴的唯一重要的因子。③在同一地点、同样的风力条件下,在沙尘暴发生时,日平均风速与日平均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反相关变化;而它们的反相关关系不明显时,沙尘暴就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坚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党中央根据十六大确立的宏伟 相似文献
3.
4.
地面加热对沙尘暴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沙尘数值预报模式并针对2002年3月18—20日典型沙尘暴过程,模拟研究了地面热通量对沙尘暴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沙尘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较准确地模拟了本次沙尘暴过程。模式对白天地面加热强度和夜间地面冷却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高估。地面热通量能够使沙尘暴明显增强,同时也通过导致地面风速、层结稳定度、地面摩擦速度产生明显的日变化,进而导致沙尘暴强度的日变化。地面热通量影响地面风速的方式是导致混合层形成,从而有利于产生高空动量下传。另外,沙尘暴发生时地面热通量主要影响地面和行星边界层中的天气要素,随时间推移地面热通量能够持续影响上升运动强度,且这一影响从边界层逐渐向上扩展到自由大气,并达到500 hPa以上。 相似文献
5.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 HLAFS格点资料 ,对发生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一次连续性降雪天气过程 ,采用时间、空间平均对连续性降雪天气过程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的天气学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 ,分析结果发现 ,高层 50 0 h Pa在新疆经内蒙古至河北北部环流形势场稳定 ,低层50 0 h Pa内蒙古中部至辽宁西部的辐合切变线和其北侧的偏东气流是降雪天气过程维持所需条件 ;70 0 h Pa1 1 0°E经圈 V分量沿纬圈变化南风分量减小 ,风速辐合明显加强 ;70 0 h Pa相对湿度沿 1 1 0°E经圈随纬度变化 ,在 2 5~ 40°N存在着一个相对湿度梯度 ;u分量沿 40 N°随经圈在70~ 1 38°E范围西风分量逐渐减小 ,在东西方向上存在一个较强的风速辐合区 ;分析 70 0 h Pa流场图 ,在我国甘肃东部、内蒙古中部到河北北部有一辐合线 相似文献
6.
7.
利用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2月内蒙古地区降水异常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1—2月内蒙古西部、中部、东部偏南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内蒙古东部偏北地区降水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500 hPa高度距平特征表现为:以45°N为界,其南北两侧分别为正负距平区。这一环流特征是导致内蒙古东部偏北地区降水增多的原因之一,但对内蒙古中西部及东部偏南地区的降水异常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内蒙古中部地区湿度条件和动力抬升条件均不利于降水,因而形成异常干旱;内蒙古东部偏南地区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降水,但湿度条件不利于降水,实况降水的减少表明湿度条件是影响该地区降水的关键因素;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湿度条件接近常年,而动力抬升条件明显有利于降水,因而导致降水增多。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和地面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对2006年7月23日一次阻塞型华北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以东西伯利亚阻塞高压为典型特征的大尺度鞍型场的背景下,宽广的低压区及高、低空急流次级环流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动力强迫;700hPa和850hPa天气尺度的偏西水汽输送和低涡北侧的偏东水汽输送改善了环北京地区的水汽条件,暴雨发生前850hPa中尺度西南水汽输送对北京暴雨的发生有直接影响;MM5模式再现了导致MCS的形成及演变过程;中-β尺度MCS是这次暴雨的直接触发系统,其水平尺度约为0.5个经距,垂直方向由地面伸展到300hPa左右,具有典型的暖心结构,辐合、辐散中心分别位于900hPa和400hPa;MCS北侧强垂直次级环流为强对流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MCS南侧相当位温的强梯度高能区及该区域的不稳定能量输送也是暴雨发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1 前言大气演变是多尺度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气运动的多尺度性质 ,早为大气探测和天气分析的实践所证实。近二三十年来 ,中尺度气象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无论在观测事实、理论研究、数值试验和实际预报等方面都比二十多年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许多国家相继开展耗费巨资的中尺度观测试验 ,揭示了许多有意义的事实 ,推动了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 ,其中对称不稳定理论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例证 ,许多学者认为它是现有中尺度理论中一个有希望的起点。自从 1919年 Bjerknes提出锋面概念以来 ,关于锋面的研究经历了 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面锋研…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暴雪灾害的成因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暴雪灾害的成因。冬季的低温加暴雪形成深厚的积雪,这种积雪不但能掩埋牧草,影响家畜采食,而且增加了家畜的体能消耗,使大批家畜冻饿而死,从而形成了白灾。气候变冷、环境恶化及载畜量过大,都会加重白灾,而暴雪、大风加大幅度降温能在短时间内使家畜迅速丧失保持正常体温的能力,造成家畜大批死亡,这就是暴风雪灾害。提出了加强灾害预警,以防为主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